第236节
安王爷心里想的是,这个年轻人难得出身好为人却是细致谨慎不骄不躁,十分的不错; 而景睿想的是,安王果然就如同自己之前猜想的,是在藏拙。 一老一少明明存在着年龄差,以前也没有打过交道。 现在可少,聊得起劲,甚至都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到了夜晚的时候,正房里准备歇息的安王夫妇睡前就今日登门拜访的景郡王交流了彼此的看法。 “那个景睿,还是很不错的。” 站在丈母娘的立场,安王妃当然更喜欢景睿这样的女婿人选。 至少比那个黎修平要好多了,再怎么说景睿是郡王府出身的,比起那个出生于农户人家的状元郎要强。 安王妃作为妇道人家,与安王爷考量的大不相同,思考更多的是闺女嫁人之后如何在婆家立足的问题。 安王府虽然有侧妃还有姨娘,总体来说,安王爷对安王妃也还是十分尊敬的。 比不上诸如黎大人之流府中只有夫人,但是比景家那位老郡王的后宅还是要安稳许多的。 像是这次,景睿之所以会进入安王爷的择婿范围,也是因为郡王府的内斗让有心人传了出去。 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安王爷觉得景睿是一个有手段的能够解决那些后患承爵,觉得将闺女嫁给他也不错。 要知道,之前景睿之所以一门心思的参加科举考试,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要跟他的弟弟也就是郡王府的那些庶子较劲。 让他父王知道,他景睿能够当郡王府世子并不只是因为幸运的作为嫡子托生在王妃腹中,他也是有本事的。 先是考中榜眼在朝中站稳脚跟入了皇上的眼,后来又成功的让老郡王提前“下台”,至少安王爷是很认可景睿的本事的。 同样安王妃也觉得不错,景郡王能够稳定后宅,安乐嫁给他就不会太吃亏。 相反的,那位黎状元,爹娘都是乡下人。 哪怕安乐是郡主出身,嫁人之后作为儿媳妇需要谨守孝道,必然会在婆家受到磋磨。 这一点让安王妃十分的不放心,“咱们安乐并不是那种贤惠的性子。” 结果听到这话,安王爷眉毛一挑:“咱们闺女,要那么贤惠做什么?” 作为大男人,安王爷自己信奉三妻四妾,但是他的闺女却不能吃这样的苦头。 在娘家千娇万宠的长大,然后到了夫家心甘情愿的照管小妾? 想得美,他的闺女,才不需要这样的贤名! 也因此,从小到大安乐都是想到什么就去做的个性,在京城中才会有骄纵的名声传出。 所以之前安王爷才会看好农门出身的状元郎,安乐有他做后盾,低嫁才能无忧无虑的在夫家生活。 不曾想,景睿的出|色|表现让明明思想步调不一致的安王夫妇同时看中; 这些景睿却是不知道的,从安王府出来之后,想了想景睿还是如实的写了一封信将这件事告诉了黎修平。 至少,万一将来安王府和景王府真的有机会更进一步,景睿不希望这些事情影响了他和黎修平的友谊。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黎大人当然不知道这一切,他还在忙碌着他县衙里的各种杂务,民生才是最难搞的。 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所以看起来每日里处理的都是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但是黎修平看重的却是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这些,可不是苦读圣贤书可以做到的。 寒窗苦读的前面十多年实际上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想要当一个好官就要深入到百姓中去,做实事。 第367章 最好的选择 因此,黎修平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外放到这么一个小县城做知县,每日里肯定忙碌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而且短期内会看不出政绩。 黎修平却是一直表现得不急不躁,他还年轻,即便是已经在京城那边待了四年实际上也不过才过及冠之年。 因此在决定了要谋求外放的职位时,黎修平特意进宫认真恳切的跟皇帝详谈过一次。 他还年轻,实际上心性不够成熟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性,并不想在一开始就被定性。 如果他真的接受了皇上的好意,一开始外放就是州府的首官,对黎修平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 黎修平知道自己的年纪太轻而且没有处理地方事务的经验,很容易被人欺负或者是受到蒙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相反,这会儿他蜗居在阳丰县,才是最好的选择。 五年,这是黎修平给自己设定的时间,五年之后他必然会有所成。 当然,即便只是在县衙处理每日的琐碎事情,黎修平也都是抱持着极大的热情。 并且知道娘和媳妇在这边认识的人少也不太方便经常出门,有的时候在衙门里遇到好玩的可以和家人分享的案例,他晚上回去也会跟她们讲讲的。 正好,就像是媳妇所说,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了解的。 哪怕是母子、夫妻,如果每日里都是各自忙碌不说话,再好的感情也会变淡。 不过连续的忙碌已经让黎大人变成了工作狂,跟母妻才闲话了几句家常,结果话锋一转又回到他衙门的案子上: “最近我接到一桩案子,看起简单,可是我却不知道该不该认真地判决下去。” 方青青倒是奇了怪了:“三郎哥哥,为什么这么说?” “依我看,到头来苦主十有八|九会改变主意撤状的。” 这下子,难得的连石氏都有了一点的兴趣:“好了三郎,你直接说说是什么案子。” 这桩案子其实很简单,而且证据确凿,是和最近刚中了童生试的一名秀才有关。 寒门出身的张生,娶妻黄氏,儿女双全夫妻恩爱。 而且张生一直埋首苦读,连考了三次九年才考中的秀才,之前一直都在书院苦读。 家中杂事以及伺奉二老养育儿女皆是黄氏一人承担,可以说是苦熬了许多年。 终于是考中了秀才阖家欢喜,正筹划着要去省城参加秋闱争取中举,尔后再进京赶考。 无奈这些年张生读书已经耗尽了家资,去参加秋闱是需要银两的,而且张生还听说中举之后进京更需要银子。 再就是,考试之前最好能花费一些银钱打听主考官的喜好,这样中举才更有把握。 说来说去都是需要钱财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会儿还真就体现出来了。 张生读了这么多年书,也干不了其他的,可是他还只是刚中秀才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哪哪儿都需要银钱。 于是张生和他爹娘都开始看黄氏不顺眼,那个老女人除了每天下地干活并没有其它生财之道。 结果张生居然想出了一个阴损的主意,先是找借口让黄氏带着儿女回娘家去住一段时间,美其名曰让妻儿跟岳家培养感情。 而他这边,张秀才却是要跟乡下的一名土财主的闺女成亲,只因那位小娘子可以带过来一百两银子的嫁妆。 一百两银子,对于张生以及他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 当然,这名小娘子长相不佳要不然家里也不会愿意给她出这么多的嫁妆,再则土财主看重张生秀才的身份。 打的主意是,如果再考张生中举,以后他可就是举人老爷的岳父。 原本张家人想的很好,反正黄氏暂且不知道这件事,先将新人娶进门她也无可奈何。 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这边六礼还没走完还没议定拜堂成亲的妻子,黄氏居然知道了消息杀将回来。 “我爹兄弟二人感情一直深厚,我大伯只有一个孩子我爹也是独子。 奈何堂兄不幸早亡并没有留下子嗣,大伯临终之前曾经留下遗言,是希望我可以兼祧两房。” 张生振振有词,并且强调:“这也是我父亲的心愿,新娶的妇人,实际上是长房子妇。” 如此无耻的话语,张生却说得头头是道,并且拼命强调着这是“大伯”遗愿、是父亲命令。 讲述的过程中,黎大人都忘了顾及身份忍不住口吐恶言: “呸,圣贤书还真是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难怪考了这么多年堪堪只是考中秀才。 他自己行那龌|龊事,却故意用着长辈的名义,妄图用孝道压人。” 张生既想要一百两银子,又舍不得丢下勤劳能干屋里屋外一把罩的妻子,况且他以后还要继续考试名声很重要。 糟糠之妻不下堂,所以一早的张生就想出了这么两全其美的办法。 兼祧,完美的将他们张家的香火发扬光大下去,并且新娶的土财主的闺女才是长房的媳妇而黄氏只能作为二房的人。 于是等于张生有两个媳妇,却是以妯娌相称,一家人和谐完美的住在一起。 还真算计的好,张生大概是把心思全用在歪点子上,这样的人参加秋闱还能中? 只可惜,黄氏并不愿意配合,并且直接一纸诉状将张生告上了公堂。 其实这也是因为县令大人是黎修平,要是换了前任县令,没有人会为了这种事告官的。 在黎修平上任之初走遍县城以及各个乡镇村落的时候,就曾着急各地的里长,让他们下去宣告。 让大家有什么冤情都可以上衙门告状,他作为一县父母官,一定会为百姓们主持公道的。 当时黄氏正与张家的人吵得不可开交,被公婆相公指责怒骂。 于是,黄氏一气之下就找里长代写了状纸,将张生告上了衙门。 在黎修平看来,这个案子并不复杂也很好处理。 兼祧不是不可以,但是在最早张家求娶黄氏的时候就应该说清楚。 而不是过了这么多年,儿女都大了冷不丁的再告诉黄氏有这么一件事,这些年来黄氏在张家并没有任何错处。 兼祧有许多女子并不愿意的,也只是一些特殊的人家为了顾全家里香火问题才会行特殊之事。 所以就应该一开始婚嫁之前就要说清楚讲明白,男女双方都愿意才能行得通。 第368章 不了了之 可是从黄氏一开始嫁入张家的时候,就不知道有兼祧这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