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历史小说 - 医汉在线阅读 - 第186节

第186节

    霍去病自是不会拒绝。

    霍善夜里一向睡得快,在榻上滚了一圈,很快就进入梦乡。

    他和苏轼约好今晚跟他入宫拜见他们宋朝的皇帝赵煦来着。

    霍去病解衣上榻,没一会就有颗软乎乎、热乎乎的奶团子钻进自己怀里。小孩儿察觉有个热源出现在被窝里,小脑袋往人身上拱了拱,继续睡得昏天暗地。

    许是受霍善这好眠模样的感染,霍去病也沉沉睡去。

    霍善很快如约去找苏轼。

    苏轼上个月就已经顺利回到开封,这段时间还邀请霍善过去露了一手,将他“小神医”的身份传播出去。

    宋代是很吹捧神童的,只要神童在某方面展现出自己过人的本领,就有机会获得皇帝的召见。

    比如有名的晏殊就是走的神童出身,据传他七岁就能写诗,十四岁就获得那宋真宗亲自面试的机会,直接授予他官职让他留在秘阁读书。

    当然,这是得有人引荐的。

    苏轼回来后安安分分,什么不合时宜的文章都没发表,只邀请开封名流们过来体验一下

    霍善这位小神医的本领。

    众人都大为震惊。

    就算是苏轼曾私底下把他们的身体情况透露给霍善,这小孩能口齿伶俐地讲清楚那么多医理也着实称得上是天才了。

    何况苏轼才刚回京,他本人其实也不清楚他们有什么病痛啊!

    所以只能是霍善这小孩天赋异禀!

    霍善的小神医之名很快在开封传开。

    这次苏轼约霍善过来,就是因为他这段时间的造势终于有了效果,有人在赵煦面前提及了霍善。

    提霍善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章惇。

    章惇在赵煦面前还是说得上话的,了解过霍善确实有真材实料以后就提议让赵煦见见这突然在京师声名鹊起的小神童。

    听说民间有个习俗,让聪明灵慧的小孩儿滚个床之类的,可以给新婚夫妇带来孩子。赵煦因为身体从小就不太好,膝下孩子很少,一个儿子都没有。

    这孩子听说是苏轼从儋州带回来的,那么远的路都能跟着走,可见他着实有点神异在身上。说不准能给赵煦送个孩子!

    赵煦听后很是心动,虽然他心里对苏轼还是有点疙瘩,不过比起在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一度跟着旧党高歌猛进的苏辙,他与苏轼还是有点儿旧情的。少年时跟着苏轼读书的那些日子,也算是那段沉寂时光里为数不多的亮色。

    这么个聪慧伶俐、身体倍儿好的孩子若能给他送来个皇儿,也算是了却了他一桩心事。

    他们这一支大抵是血脉问题,继位者大多身体不太好,像他皇祖父英宗皇帝就是被过继给仁宗皇帝的,仁宗皇帝子息本就不丰,皇子还全都夭折了,这不就得从宗室里择选适合的人继承皇位吗?

    他皇祖父与他父皇虽不至于没孩子,但都活得不长。赵煦都二十出头了,后宫却还没生出皇子来,心里当然有些不得劲。

    民间传说虽不科学,但见见这么个小神童也无妨,就当是处理政务之余解解乏了。

    赵煦和章惇很快敲定好召见之事,派人去知会苏轼。

    苏轼见到霍善过来后,就和霍善说起入宫觐见的具体细则来。

    苏过领着人把早饭端过来的时候,就见到苏轼在教霍善行礼。

    对于这个经常像是凭空出现在他爹身边的小神医,苏过渐渐也觉出不对来。

    可是他问苏轼,苏轼就跟他说仙童的事你一介凡人不要管。

    苏过能怎么办,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回了开封,好吃的就多了,不过苏轼近来赴宴多了,口味开始返璞归真。

    今天早上他们家吃的就是酱萝卜配稀粥,可以说是非常节俭了。

    苏轼还给霍善讲这不是普通的酱芦菔,而是他用眉山秘法亲自腌的酱萝卜,别处根本吃不着。这萝卜也是水灵灵的大白芦菔,和你们那边又瘦又小、活像营养不良的芦菔可不一样。

    这芦菔,其实就是白萝卜。

    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时就曾提到过白萝卜、白菜,说它们的栽培方式和诸葛亮心爱的大头菜差不多,可见这东西的栽培历史也是挺长久的。

    据传在光武帝刘秀起兵那会儿,时局一度动荡不安,有段时间有一千名多宫人被关在掖庭宫中出不去,也没有人给她们送食物,她们饿了只能抓池里的观赏鱼或者挖庭中的芦菔根充饥。

    可惜鱼总是会被吃完了的,那点萝卜养不活多少人,许多人还是被饿死了,只能就地掩埋在掖庭宫中。

    不过这东西也算是跟大头菜一样,必要时期能当粮食来应急。

    霍善不晓得苏轼说他们大宋萝卜大有没有自夸成分,决定先尝尝据说是苏轼亲自腌的酱芦菔再说。

    这一吃之下,他又把一大碗稀粥都吃完了。

    一口酱芦菔一口粥,美哉,美哉!

    一大一小吃得一本满足,差点都忘了今天要进宫去。

    还是章惇派人来催了,苏轼才想起还有这桩正经事,麻溜带着霍善去跟章惇会合。

    章惇年纪比苏轼大两岁,如今又身居相位,看起来比苏轼要靠谱多了,就是脸色看起来冷冷的。

    霍善是不怕生的,跟着苏轼两人进了宫,就积极地跟章惇搭话。

    搭话的内容是……

    听说你以前考中了进士还要去重考,说是不想居于状元侄子之下,真的吗?

    听说你以前和苏轼出去玩耍遇到一处悬崖绝壁,力邀苏轼一起走独木板过去写“到此一游”,真的吗?

    章惇:?????

    好你个苏轼,一天到晚跟小孩子讲什么陈年往事?!

    呵,不会觉得回忆几句往事,我们的感情就能和以前一样好吧?

    第162章

    章惇看着进了皇城还话特别多的霍善, 一下子想到了年轻时的苏轼,那时候的苏轼跟谁都挺要好,只要你给他介绍个朋友,他三天就能和对方好得跟认识了三十年似的。

    章惇性情与苏轼截然相反, 他真心认可的朋友并不多, 偶尔被苏轼拉去聚会也是坐在一边看着他们热闹。相比于那种人特别多的场合,章惇还是更喜欢与三两好友坐在一起欢游畅谈。

    也正是因为真心相交的人不多, 所以苏轼身陷乌台诗案的时候他丝毫不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牵连, 极力上书营救苏轼。

    后来……

    后来的事不说也罢。

    章惇走到如今这一步, 身边已经没有多少朋友了,有的只是一群想依靠他获得好处的党羽。他行事之偏激狠厉, 连族兄章楶来信时都隐晦地劝说他收敛一点。

    可他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章惇冷着一张脸, 对霍善的话充耳不闻, 心想这小孩说累了应该就不会再多讲了。

    结果霍善见他不回应, 就转头跟苏轼讨论起来,说人章家人身体就是健康, 上次听说那位叫章楶的状元六七十岁还上阵打仗,这次你的这位朋友比你大两岁, 可人家身体情况天下医家见了都要赞不绝口。

    不像你, 身上毛病多多,光是痔疮就长了二十年……

    苏轼忙伸手捂住霍善的嘴巴。

    还压低声音和霍善商量——

    你小子能不能别提这一茬,这又不是朋友圈分享,他在外人面前还是要留点面子的好吗?而且那个老朋友都已经割了, 割了你懂不懂, 它已经离我而去了!

    痔疮, 走你!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回来吧, 油盐酱醋,我离不开你们!

    将一切尽收耳底的章惇:“……”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和这家伙计较有种……在跟三岁小孩吵架的无力感。

    就算你侥幸吵赢了,也只能获得别人的嘲笑:他三岁,你也三岁吗?!

    苏·三岁·轼可不知道章惇心里对自己的点评,他自觉自己和霍善商量妥了,才松开了捂住霍善嘴巴的手。

    冷不丁遭遇捂嘴待遇的霍善哼了一声,决定不搭理苏轼了。

    一行人总算是安安稳稳地走到了崇政殿外,这是宋朝皇帝平时批阅奏章的地方,科举所说的“殿试”也在这个地方举办。

    宋朝皇宫的规模是非常小的,主要是一开始建的时候没往大里建,后来想扩建皇宫是开封都已经发展起来了,大家都不想搬迁,所以宋朝皇宫就只能一直这么小着了。

    按照后世的记载,宋朝皇宫的大小是“周回五里”,约莫和秦始皇陵一样大。

    不得不说,它和秦始皇陵还是很有缘分的,传说中秦始皇陵底下埋着许多水银用来防蛇虫鼠蚁,不知宋朝皇宫的设计者是不是从中得了灵感,也在宋朝皇宫众多建筑底下……埋了许多水银。

    这比照着皇陵来设计的皇宫,那是一点都不顾住在里头的人的死活啊!

    除了地底埋了大量水银以外,宋朝定国运为火德王,火的代表色是……红色!

    所以他们还喜欢把整个皇宫从门窗到柱子到各种装饰品……统统刷成红的!

    你看我这朱砂大漆,纯正不纯正,霸气不霸气!

    众所周知,朱砂的原料是汞。

    这种寻常人接触极少的稀有金属就这么均匀地分布在宋朝皇宫的每一个角落,保证让住在里面的人呼吸到的每一口空气都可能蕴含毒物!

    小小的,并不致命,这样你出事就不会怀疑到我头上了!

    封建迷信害人呐。

    要知道中药里面用丹砂,一整罐的药丸子只用指甲盖挑那么一点点生朱砂下去,就能把数量多达一斤的小药丸变成红色。

    而朱砂的主要用处是什么呢,安神。

    对于惊厥之类的病症效果非常不错。

    只用少得不能再少的一点朱砂就能安神,用现代解剖学的观点来看,那就是这东西可以作用于神经系统。有病用药可以治病,没病还长期用药……你的身体只想对你说,你这人什么毛病!

    幸运的是,普通人就算想这么干也凑不齐那么多朱砂,这样的好事只能由皇帝独享了。

    只可怜那些宫中出生的孩子,估计还在娘胎里就已经受了损伤,就算能顺利出生也不一定能顺利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