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历史小说 - 最后的三国2:兴魏在线阅读 - 第473章 募兵(上)

第473章 募兵(上)

    有了丁郡丞的配合,募兵开展的十分的顺利。

    由于朝廷所拨付的粮饷以及从高陵侯府运过来的钱粮均未到位,曹亮便向丁郡丞提出了先向河东郡赊借一笔钱粮,待朝廷的款项到位之后再行偿还。

    丁郡丞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在他看来,曹亮必将是前途无量,如果现在能交好曹亮的话,肯定以后对他是有大大的好处的,更何况动用的是河东府库内的钱粮,又不是他个人的资产,他现在临时代行太守职权,等新任太守到任之后,他便没有资格再来管了,如此顺水人情的事,丁郡丞当然很是爽快。

    有了这一笔钱粮之后,曹亮便有底气来募兵,否则的话,在那儿空口白话的说上半天,一点实质的东西都没有,能招来兵才怪呢。

    曹亮募兵之时,给出的粮饷待遇十分的优厚,比朝廷征兵要高出三成,而且只要录用入籍,当即便发放三个月的粮饷,以便这些士兵安家之用。

    消息一传出,应征点上是人潮如涌,附近的百姓都争相前来观看,挤得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这其中,看热闹的百姓是居多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那怕他们没有当兵的想法,也忍不住都要过来瞧一瞧看一看。

    当然,真心实意想要投军的也在不少,普通的平民百姓,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终究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在九品中正的制度之下,普通的寒门子弟一般是没有读书的机会,就算有,也没什么卵用,这年月出生决定一切,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再怎么努力,也难迈入仕途。

    普通的平民想要出人头地,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吃粮当兵,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那么他们便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了。

    虽然说上战场打仗是有风险,一不留神可能小命就没了,但富贵险中求,就算呆在家里不出去,饥荒年月饿死的人还少吗?当兵入伍别的不说,最码是衣食无忧的,至于是生是死,上了战场,那就全凭运气了。

    所以那些不甘心被困在土地上一辈子半死不活的青壮之丁,听到安邑有招兵的消息,都非常地积极踊跃。

    毕竟曹亮给出的待遇十分优厚,就连河东郡的郡兵都有些眼红了,如果不是军队有限制,他们都恨得转投到平北将军麾下去。

    虽然报名的人挺多,但曹亮却不是什么人都收,首先是年龄,曹亮要求下限十五,上限三十五,太小的不要,太大的也不要。

    毕竟曹亮这是看眼于培养属于自己的力量,平定匈奴叛乱,只是眼下的事,更长远的是,和司马家的较量,这才是一场真正的持久战,曹亮募兵,必须做长远的考虑,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现在招一些四十五十岁的人进来,还没几年就老了,完全用不上啊。

    自己这里可不是养老院,所以曹亮要求应征的必须是青壮丁。

    其次是身体条件和技能本领,老弱病残的一律bass掉,优先考虑有技能技术的,比如说原先是铁匠木匠医匠的这些手艺人,曹亮会优先录取,甚至根据技能水平,放宽年龄的限制。

    对此,许多人甚为不理解,曹亮只招青壮丁,这完全是正常的,但曹亮特意地招一些铁匠木匠入伍,他们就倍感疑惑了,军队是打仗的队伍,要这些匠人能有什么用?

    对此,曹亮只是一笑付之,这些匠人对曹亮来说,是有大用的,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可不光是依靠勇敢善战的士兵,军械装备的优劣同样可以决定战斗力的强弱,曹亮计划着专门地组建一个军械营,设计建造维护军械设备。

    只有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曹亮才敢于把先前那些一直藏匿着的配重式投石车、连发式投石车和连弩拿出来,进行批量地生产,真正地装备到军中。

    当然,还有许多当前武器装备的改进型,也需要曹亮去研发。

    不得不说马钧在制造发明方面,确实是一个天才,他不光研究出了连发投石车和连弩,在许多武器的改进性上,都有别出心裁的设想,只可惜千里马常有,伯乐而不常有,因为无人赏识无人重用的缘故,马钧的这些发明创造,只能是尘封在旧纸堆中。

    后来马钧便把这一撂的图纸索性都交给了曹亮,因为他知道,这世上唯有曹亮,才有可能把他的这些发明创造真正地变成实物,应用到军事上去。

    所以曹亮在组建自己的军队之时,认迫切地需要匠人来加入,而且是多多益善,由于这些军械制造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工匠,所以曹亮对这些匠人需求是极大的,统统来者不拒。

    同时,曹亮给出了这些匠人更高的粮饷待遇,他将招募来的匠人按照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三个等级:低级、中级和高级。低级的匠人相当于学徒级,曹亮给他们和普通士兵一样的粮饷,中级的匠人曹亮则在普通士兵粮饷的基础上,再增加两成。

    至于那些手艺精湛的高级匠师,曹亮则直接给予他们双倍的粮饷。

    原本这些匠人不管手艺高低,一律都是贱民,仕农工商,他们的身份还是排在农民的后面的,社会地位极低。

    但是到了曹亮这儿,由于粮饷的提高地,无形之中他们的地位也就提高了,所以消息传开之后,许多的匠人是趋之若鹜,纷纷地赶到征兵点,想一看究竟。

    许多人觉得这是以讹传讹,身份低微的匠人还能拿双倍的薪资,简直就是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到了征兵点上,那儿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由不得他们不信。

    许多匠人索性当场便报了名,负责征兵的官吏也按照他们的饷资给他们发放了三个月的粮饷。

    一位年过四十的中年铁匠拿着双倍的粮饷,激动地是热泪盈眶。

    曹亮给予他们的,不仅是丰厚的报酬,而且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匠人们能有今天这种地位,真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