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玄幻小说 - 寒门之士[科举]在线阅读 - 寒门之士[科举] 第124节

寒门之士[科举] 第124节

    到达最后一县宝应县时,天色已经微微发暗了。

    官员们历来不爱下乡,即便下乡也必须排场浩大,但自柳贺任这扬州知府后,下属官员的排场便渐渐改了,毕竟知府大人都不爱人抬轿,知县的排场怎能盖过知府去?

    “见过府台大人。”

    柳贺刚至宝应县郊,宝应知县已远远来迎了,沿途也有百姓远远看着,只为一睹知府大人的样貌。

    “潘知县,本官不是已经嘱咐过,本官来此,不愿惊扰百姓,你带这么多过人来,莫非是觉得本官心中会欢喜?”

    柳贺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叫潘知县心中无故紧张。

    什么叫官威,这就是官威!

    柳贺初来扬州时,潘知县已与他打过交道,他初时只觉柳贺这位新任司马干事勤勉,样貌倒是年轻瘦弱,看着不是谢知府那等威严十足的官员。

    但柳贺在扬州府中扎根后,潘知县方才知道自己看走了眼,官威不在于官员样貌是否威严,而是他行事是否令人打心眼里感到畏惧。

    谢知府在时,扬州

    府诸事多要看盐运司衙门脸色,底下的州县官员也各有盘算,可眼下,柳贺将扬州府这一亩三分地治得如铁桶一般,旁人轻易插手不得。

    潘知县连忙解释:“府台,都是百姓们知晓府台要来,主动在道边等候。”

    潘知县心中也是感慨,以往这大雪的天气,别说是知府亲至,府中便是同知、通判等也极少踏足乡下,潘知县本人也是躲在县衙取暖,除非府衙有要事安排,否则休想他踏出县衙一步。

    他知晓柳贺的习性,如何敢安排百姓在柳贺面前唱这一出戏?

    任县令几年,这般景象潘知县也是头一回见到。

    那是因为,在宝应县百姓的心目中,柳贺的确是个好官。

    他替百姓们筑了一条结实的堤坝,高邮湖、宝应湖这两年都未再有灾,他又命宝应县找来熟知水利、农桑事之人,引水灌田,令百姓省去无数心力,收税时,胥吏不敢对百姓恶声恶气,百姓们该交多少粮就是多少粮,百姓家中遇上病灾的,粮有减免,病有医药……

    想到这里,潘知县心中也不由激动。

    百姓们未必读过几册书,识得几个字,他们成日在田中劳作,每日只盼着有个好收成,纳过粮税后,家中能多买两斤肉,孩子们嘴馋的时候,他们能昂首挺胸地将蜜饯买下来,而不必按着孩子的眼睛让他快些走。

    百姓们所求其实很少。

    “那便是知府老爷?怎得比县太爷还要小上许多?”

    “我家的屋子前年被水冲了,若非知府老爷,新房今年也建不成,家中攒了些银子,明年也能送小二子去社学读书了。”

    “知府老爷能一直留在咱们扬州便好了。”

    宝应县的百姓不敢凑到柳贺面前说话,只是远远看着,柳贺走近时,他们结结实实给柳贺叩了几个响头。

    “知府大人的恩泽,宝应县的百姓都是知晓的。”

    据潘知县所知,柳贺的官声在兴化、海陵等地更好,那几片历代都是灶户长居,柳贺打了私盐,又将盐商们狠狠整治过一番后,灶户们的日子比以往好过了许多。

    灶籍子弟也能考科举,柳贺便组织县学、盐商等在灶户居住之地兴办社学,延请在地方上素有文名的夫子来教导。

    大明开国之初,朝廷对各籍百姓管理严格,商籍、灶籍子弟都不能参加科举,而到了如今,商人掌握了巨大的财富,话语权和地位与国初时不可同日而语,商籍、灶籍子弟都可参加科举。

    柳贺的种种做法自是将百姓们的心收买了,加上他为官一向以身作则,他自己不贪,对于手下的官吏,只要能成事,他发放俸禄从不吝啬。

    潘知县等人初时并不理解柳贺的所为,后来却也慢慢明白了。

    他们不求自己当个如海瑞一般的清官,后世史书中恐怕也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然而府有府志,县有县志,数百年后,他这一任知县为宝应百姓做过什么,总会有人记住的。

    ……

    柳贺度过了自己在扬州府的又一个年头,到年底时,他将府通判、推官、府、州主官的考评写下,交予南京吏部。

    而他自己的评语也将由凤阳巡抚、监察御史等官员写下。

    吴桂芳给柳贺的考评是:“三年内肃清魍魉,府库粟可支数年,通识时变,勇于任事,豪杰之致也。”

    监察御史则写下:“扬州府百姓能安,盖柳泽远一人之功也,可使其为百官之表率。”

    自王焕案后,张九功便被寻了个由头贬至云南,若非徐爌明察,都察院也要因张九功之故狠狠丢一回脸,此次负责考评柳贺的是山东道与浙江道的两位监察御史。

    扬州府的变化是一点一滴慢慢显现的,柳贺身处其中未能轻易察觉,反而是作为局外人的吴桂

    芳与监察御史看得十分清楚。

    两淮盐运上,有柳贺坐镇扬州府,盐商们与官吏都不敢打贩卖私盐的主意,今年收的盐税比前两年充裕许多,银子送至京中,户部尚书殷正茂也闭了嘴。

    户部尚书最常用的话术便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银库充裕的感觉着实令人欲罢不能。

    考语传至京中,张居正笑道:“当真有说的那么好?”

    但对于吴桂芳等人给柳贺的考语,张居正条条道道都细读了。

    吴桂芳甚至觉得,柳贺若居庙堂之上“可使为宰相”,而在地方上,他也润一方之土地,护一方之百姓,评价可谓相当之高。

    柳贺回京后该处于何位?张居正心中已经有了打算,吴桂芳的考评则更让他坚定了心中所想。

    考虑过柳贺的事后,张居正还在思索新送至的盐税银该如何花,就见户部尚书殷正茂匆匆赶来,殷正茂与张居正是同年,私交不错,殷正茂能转为北京户部尚书,也是因张居正提携之故。

    “养实兄,何事如此慌张?”

    殷正茂在张居正耳边低语两句,张居正目光陡然变得锐利:“当真?”

    “叔大兄,此事自然是真。”

    柳贺自扬州运来的银子,竟有一半进了天子的私库!

    天子年少,此事何人为之自不必多说。

    张居正甚至怀疑,扬州盐事所涉恐怕不止武清伯李伟,宫中太后不知是否牵扯其中。

    嘉靖以后,天子私库日益膨胀,如今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税银,有百万两进了内承运库,原先金花银是内库与户部共用,内库的一部分用于武将俸禄与御用,但实际上,武将俸禄只需十万两,其余均归天子所有。

    户部一直缺银,以往金花银中的一半可由户部调配,赈济各方,如今内库比明初时充裕不知凡几,后宫竟还盯上了柳贺自扬州搏来的税银。

    柳贺来信时看似轻描淡写,可官场凶险张居正又岂能不知?这银子挣得并不容易。

    柳贺收商税时,言官们纷纷上疏,称朝廷不可与民争利。

    究竟是何人在与民争利?

    银子都去哪了?

    第164章 离任

    二月,春暖花开,运河上一片忙碌景象,柳贺立于码头之上,与府中众官一道看着水景。

    自任扬州府官后,柳贺一日比一日繁忙,读书时他尚有空闲欣赏镇江府城中的风光,扬州风景不逊于镇江,柳贺却无暇去看。

    即便来到运河边,柳贺也是来为本府商人送行的,是公事,而非私事。

    本府商人外出经营,原先是没有府台助力这个流程,然而,自船私之事被柳贺查实,商人们狠狠出了一回血,对待柳贺越来越客气乖巧,不管做什么,总要摆出一副府台在背后为我撑腰的架势。

    有人来请,柳贺欣然应承。

    不管盐商们之前做过什么,扬州府如今的繁华与他们脱不开干系,柳贺只注重结果,过程他可以忽视。

    运河边绿柳绦绦,风中已有了一分暖意,柳贺与姜通判道:“春耕之事,你可与各州县说清了?”

    “府台下了令,各位知州、知县哪有敢不听的?”姜通判道,“都派了识字的里长、甲长一个字一个字向百姓道明。”

    “那样便好。”柳贺点了点头,“农耕是大事,切不可轻忽了。”

    众官吏正要回到府衙中,这两年,柳贺在府中栽下不少树,主街之上扬尘都比往年少了,回府衙的路上,百姓们脸上俱是笑容,这几年府中百姓交的税粮没了损耗,落到口袋里的银子自然变多了,扬州府的街头一日比一日热闹。

    这都是与谢知府任主官时的不同。

    就在这时,河岸边忽然有一匹快马赶至,马在众官吏面前停下,一人问道:“扬州知府柳贺可在?”

    “下官便是。”

    “扬州知府柳贺听旨……在任精勤不辍……命即刻回京,留待任用。”

    众官吏的视线此时纷纷落到柳贺身上。

    柳贺是万历二年来的扬州,到现在还未满三年,若是别的官员,恐怕还要在知府任上熬一熬资历,柳贺却有天子钦旨返京。

    他任府同知时,府中许多官吏信誓旦旦道,任凭他柳三元有千般本事,既外放到地方,再回京恐怕是痴心妄想!

    然而到了今日,他柳三元还真有本事回去了!

    许多外官毕生的梦想就是在京中任职,不管是九卿衙门还是光禄寺太仆寺太常寺这些清闲衙门。京官清贵,京中居大不易,因而能留在京中的都是有本事的官员。

    姜通判等人心中也是思绪纷乱,柳贺任知府的时间不久,可他的行事与手段却令众官吏们学到了许多。

    他们料想过柳贺有朝一日会走,却没料到竟如此之快!

    柳贺走后扬州府会如何?他们这些跟随柳贺的官员前程又将如何?

    不管心中如何想,官吏们面上却是一片欣喜。

    “府台大人,此去如大鹏展翅九万里,下官在此祝府台前程似锦。”

    “愿府台大人扶摇直上!”

    “府台大人受天子器重,此次回京,天子恐怕有重任要交予!”

    在这个时候,柳贺也不好泼属下们冷水,他觉得,回京是不假,可前程却未必那般美妙。

    他只希望献给张居正的银子能发挥那么一点点作用。

    看在银子的份上,张居正应该会忘记自己把他儿子筛落的事吧?

    纪娘子和杨尧也听闻了消息:“怎么那么急,府里还有事未忙完吧?”

    柳贺道:“府中诸事有姜通判等人在,我只需等上几日,与他们交代清楚就行。”

    柳贺将要回京,他却不知晓接替他知府位置的是哪一位官员。

    在这之前,他多少料到自己在扬州知府的位置上干不久。

    经历过王焕一案

    后,朝廷中看他不顺眼的官员越来越多,柳贺在扬州待得越久,盐税之事就越难以动摇。

    但无论如何,柳贺依然希望接替他的是一位能为民生考虑、将扬州府诸事理得妥妥当当的官员。

    他在写给张居正的信中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愿,但他不知张居正是否听了进去。

    留给柳贺交接的时间的确不长,他甚至来不及看扬州府中的山山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