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科幻小说 - 西北风在线阅读 - 第41章 标准的铁娘子

第41章 标准的铁娘子

    陇佑,印刷厂。

    处在去往陇佑县城的同一条道路上。

    想当年,在杜婉玲帮助下,李秀兰初来印刷厂当临时工的时候,这段路简直就不能称得上是路。

    那个时候,在戈壁滩上建一条奢侈的柏油马路实在是划不来的。一方面有限的资源要优先投入到水利农耕上,一方面“要想富先修路”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就是个笑话。

    在护沙林没规模性的建成之前,一条再宽敞的道路也会被没完没了的沙尘暴瞬间掩盖,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傻乎乎地去做的。

    所以唯一的一条路,只有简单的被车来车往碾压,自然形成的石子路。在这种路上行驶,就算是最牢固耐用的解放大卡,除了尾巴根子后面会扬起一连串漫天的尘土外,上下颠簸的力度能把人的五脏六腑全都从腹腔里抖落出来。

    而那时候的印刷厂门,虽说挂着国营厂的鲜亮牌牌,实际上也寒酸的够呛。

    大门口,只有一块用白木板做成的门匾,上书写着“红星印刷厂”几个楷体字样,算是个标识所在。五六米宽的厂门也就堪堪同时开进两辆卡车的样子。

    厂门窄了些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来做门的板材就节省了不少。可别想着用什么铸铁来做大门,五六十年代,团场里的锹镐犁耙都缺铁呢,那时候谁还会奢侈地用铁来做这些门面功夫。

    门虽小,可厂区的面积却是占地很大,戈壁滩嘛,土地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一排排平房整齐排列着,这让初次见识的李秀兰激动不已。

    哇!这就是工厂啊,那可比自家的村落都大了许多,要能在这里上班那该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件事啊。

    一旦有了工作,就能像城里人一样的上班下班,拿着妥妥的工资,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却食不果腹尴尬境地,也许就预示着无穷尽的贫寒黑夜里终于迎来一丝温饱希望的曙光,这对于窘困了不知道多少代的老李家来说,绝对算是个划时代的转折了。

    可入厂的当初,也并不非一帆风顺的。

    对于李秀兰这个“空降”的临时工,很多人是有意见的。想想就明白,进了厂就意味着拥有了铁饭碗,自家的厂工子弟都没法安排完呢,谁又愿意接受这个不知道从哪个旮旯拐角钻进来抢占位置的人呢。

    于是乎,初来乍到的李秀兰没少受到某些人的不待见。

    其实,做为接收李秀兰入厂的厂长刘安民当时也挺为难的。

    印刷厂与陇佑报社有着诸多重要业务上的往来,当时的杜婉玲,大大小小的也算一级领导人物,人家都上门开口了,这个忙他也很难推托掉。

    于是,顶着全厂闲言碎语的压力,杜婉玲又在后面不遗余力的推波助澜,甚至都把团场和印刷厂“搞共建”都拿出来做理由了,这才让李秀兰堪堪有了这个临时性的工作。

    只是当时没编制没岗位的,纯属打杂的性质,而且工资还很低,搞得杜婉玲还有点心生愧疚。

    不同的命运境遇,对苦累和幸福的标准是不同的,对于金钱的多寡更无从参照衡量。

    换句话说,杜婉玲是不可能完全体会李秀兰当时对工作的急迫感。能如此顺利就得到一份难能可贵的工作,这对于当年亟待解决老家困境的她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福音。

    自从进了印刷厂,开始了上下班的循环往复,天蒙蒙亮就得骑着车,在石子路上叮叮当当赶上八九里地去上班,中午就着饭盒对付一顿,到下了班时间再叮叮当当赶回家做饭。厂里分配的工作,除了要帮着进出仓库的车辆卸货搬运,还要认真清扫几百平米的仓库卫生,一日都不能落下。

    两年间,面对繁杂沉重的工作,很多本应是男人干的体力活,也都让李秀兰给包圆了,虽然纳编的事情看上去遥遥无期,可李秀兰从未叫过一丝的苦,反而心里像是塞满了蜜。

    自己是拿着工资的上班族,这比在农村土坷垃里刨食强得不知道多少倍,这点苦累又得了算什么?

    肢体是累的,可心里是甜的。

    如果没有那个整天在自己面前叉着腰,掉个猪腰子脸,有事没事总要训斥自己两句,完全是鸡蛋里挑骨头的主任王春菊,那么这种工作者的甜美还真能让人陶醉呢。

    而这个直管李秀兰工作的女领导,一进厂就对李秀兰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为了把自己闲置在家、游手好闲弟弟弄进厂里,她没少在背后使阴招。

    本想着用点下作的手段,迫使李秀兰知难而退。可几番下来,这个不知进退的李秀兰反而有点越挫越勇的架势。到最后,李秀兰终是被惹急了,干脆撕破了脸皮,宁可丢了临时的工作,也要找个说法。

    她那个执拗不屈的性格,也终于在印刷厂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搞得厂领导都没脸没皮下不了台。

    哎!这个婆姨的胆子简直就是铁榔头做的。

    可没想到,一向谨慎为先的厂长刘安民为了息事宁人,尽可能减小舆论风波,也为了给杜婉玲一个交待。不仅处分了王春菊,而且将李秀兰的临时工给转了正。

    这下,失之东隅,得之桑榆,连事后暗自后悔的李秀兰自己都没想到,等待她的会是此等结果!

    一时间,李秀兰成了全厂的名人,连带她那个霸气不屈的秉性,也成了职工津津乐道翘大拇哥的对象。

    现如今,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厂区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厂房该改建的该建,设备该更新的更新,也有了国营厂该有的规模和派头,而李秀兰也已经算是厂里的老职工了。

    相比程家安内敛不显的性子,李秀兰直率粗犷了许多。这两人性别与性格交替互换的结果,不仅让李秀兰常年占据着家庭“霸主”的地位,在工作单位里也是当仁不让的“硬汉作风”。

    这倒不是说李秀兰归属于嚣张跋扈的“鹰派”,相对于她在工作上的负责和较真,性格上的这点强势还算不上什么“瑕疵”。

    自从纳了编,当上了一名库房的质检员,她比厂领导都在意工作上的细致,甚至已经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这可把一帮协同其工作的同事恨得牙龈直痒痒,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可保不齐厂领导就喜欢李秀兰这种“直筒子”兼“炮筒子”的风格。

    放眼全厂,试问谁敢硬着头皮为一点点几乎可以忽略的入库产品质量问题,叉着腰和对方理论个三天三夜?又有谁敢为自己工作上的失误在她面前胡搅蛮缠,甚至骂骂咧咧的?

    那还不被李秀兰提着扫帚在厂子里狂追三圈才怪!

    就因这,厂里的产品质量提高了不少档次,连日常的机器损耗都下降了不少。提及这个,厂领导没有一个不乐呵呵的。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人在阵地在!

    套句话说:李秀兰在,仓库就在,质量就在!

    有了质量就有了效益,有效益就有更多的奖金可拿。一来二往的,同事们虽然习惯性地避其锋芒,但私底下没有一个不服气地暗暗喝彩一声“真铁娘子也”。

    就这样,每年的评功评奖,要是没有了李秀兰的名字,那一定是出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