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科幻小说 - 历史遗忘的角落在线阅读 -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第三章有理想与理想化

    桓玄这个人,诡诈权谋能力,世界级;作秀能力,国家级;治国能力,小区级。

    自晋安帝继位以来,东晋连年战祸,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均渴望过安稳日子。桓玄在内战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之后,不管是不是个好领导,只要不打仗了,老百姓就都拥护。

    桓玄上台之初,也确实想有一番作为,他罢黜奸佞之徒,擢用俊贤之士,东晋上下一片欢欣景象。

    更令桓玄露脸的事儿是,他下令加强沿海防务,令困守海岛的起义军领袖孙恩绝望,投海自杀。

    为安抚起义军,桓玄任命孙恩起义军的二号人物、孙恩的妹夫卢循为永嘉太守。东晋社会秩序渐渐趋于稳定。

    然而,很快,全国上下就对桓玄失望了。

    执政者出发点再好,但如果制定的政策或理政的方法不当,最终结果不是为民,而是害民。

    譬如,当年有一个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族中之人多生活奢靡、声色犬马。唯有一个青年,独守清净、为人谦恭、勤奋好学、作风严谨,成为这个豪门中的另类,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很快声名远播并扶摇直上,直至成为至尊。登基后,他爱民情怀不改,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惠民措施:

    1.土地国有化改革。将天下土地改名为“王田”,恢复井田制。

    2.其他国有制改革。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水塘等收归国有。

    3.解放奴婢。把奴婢改为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

    解放奴婢可以理解为惠民措施,那么国有制又是为了什么?为了遏制土地兼并、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收归国有收税,再用税收为老百姓办事。初衷是好的,可是,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多少年了?已经出现了六七百年了,你桄榔一锤子敲下:全部国有!地主阶级不跟你拼命才怪。再加上同样过于急躁的币制改革,使平民也受不了了。于是,呼啦啦揭竿而起,冲进皇宫,砍了这位极具爱民情怀的皇帝的脑袋。

    这就是被胡适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改革家的王莽。其人堪称才华横溢,发明的卡尺跟1700多年后西方发明的游标卡尺极其相似,设置的“五均司市使”办理赊账和贷款业务,跟现代的银行一模一样,以至于有人认为其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王莽在道德层次,更是无可指摘,甚至堪称道德模范。他的改革初衷,是认为当时礼崩乐坏,他要将天下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理想的礼治时代,实现政通人和。然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上层管理者最怕的就是没有基层经验,单凭理想和想象制定政策、发布命令,再加上不懂得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油盐酱醋要一次性添加的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动不动搞个休克疗法、朝令夕改,必然会产生混乱。

    而桓玄,恰恰就是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的特点就是感性大于理性。体现在治国上,就是对政令执行无坚定意志,朝令夕改。遇上大事儿,典型的“三拍干部”,一拍脑袋“定了”,二拍大腿“完了”,三拍屁股“走了”。这种领导,最容易让下属心生怨气,继而丧失威信。

    客观的说,受过传统高等教育的桓玄,还是很有爱民情怀的。当时,因长期战乱,三吴地区遭遇大的饥?荒,饿殍满地,就连一些富贵人家也有钱买不到米,只好穿金戴银抱着财宝饿死,三吴地区的百姓纷纷逃亡外地乞食。

    桓玄下令,开放国库赈灾,并让会稽内史王愉负责收拢外出乞食的民众回来领粮食。

    然而,愿望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国库的米粮也不充足,回来的灾民也领不到多少米,甚至有些灾民在回来的路上就饿死了。

    老王所在的单位,当年有个女副职领导,老百姓一提起来都竖大拇指。接待上访群众时,群众不吃饭她也不吃饭,群众哭她也跟着哭。然而,其批示下来的信访件,到了那个业务部门哪个业务部门摇头,不仅是可不行,而是按法定程序根本就不可能实施。这个女领导不是业务干部出身,而是秘书出身,后来交流到其他单位任职,本单位里负责信访的都松了一口气。

    最害人的,不是让人失望,而是给予其不现实的期望后,再让其绝望。

    而现实中,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老百姓吃不上饭。

    桓玄隐约感到了自己的执政根基并不稳。为稳固政权,统治者常做的事就是转移国内矛盾,而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手段,就是对外发动战争。

    桓玄想学习他老爸桓温,靠北伐来转移国内矛盾、树立威信。

    403年,桓玄任大将军,并上表请求北伐后秦,但朝廷下诏不准。桓玄是实际上的军政一把手,皇帝又是个白痴,那么谁下诏不准的呢?

    自然是桓玄自编自导,他想靠北伐树威,又没把握取胜,于是整出这么一出。

    然而,这么做的效果是,不但无助树威,反而徒招世人鄙视。

    最要命的是,桓玄执政得罪了一整个阶层--下等士族和庶族寒门官员。

    东晋孝武帝和丞相司马道子,为了限制士族豪门,曾陆续起用一些下等士族和庶族官员,如今,士族豪门的代表桓玄执政了,这些人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全国上下的怨气,桓玄逐渐感受到了,焦虑之下,他做出了一个选择—加紧篡位。

    连他老爸桓温这等北伐名将、一代枭雄都没敢迈出实际篡位的这一步,桓玄却迈出去了,这一迈,就再也没回来。

    桓玄先让朝廷任命自已为相国、楚王,划南郡、南平郡、天门郡、零陵郡、营阳郡、桂阳郡、衡阳郡、义阳郡和建平郡共十郡为楚王封地,加九锡。

    锡,在古代通“赐”。所谓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王或者有卓著功勋的大臣的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故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因此被加九锡的臣子,基本上是位极人臣的。

    先看这九种礼器代表的意义。

    1、车马。车指大辂、戎辂。《礼记·乐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戎辂,兵车。马,是指玄牡二驷。玄牡,黑色公马。二驷,八匹。玄牡二驷,就是八匹黑马。赐车马,是赐给有德行的人。

    2、衣服,指衮冕之服,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再配套一双红鞋(赤舄)。能安民者赐衣服。

    3、乐县,也称乐悬,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的,能构建和谐社会的人赐给乐县。

    4、朱户,即红漆大门。民众多者赐朱户。

    5、纳陛,即登殿时特凿的陛级,登升者不露身,类似于给个贵宾专用通道。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6、虎贲,即三百手持戟、铩等武器的守门壮汉。能退恶者赐虎贲。

    7、弓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能征不义者赐弓矢。

    8、斧钺,能诛有罪者赐斧钺,这比包拯的四口大铡更拉风。

    9、秬鬯(音句唱),指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供祭礼用酒。孝道备者赐秬鬯。

    把这九种东西全赐给你,证明你的德能勤绩廉综合指数全国第二,仅次于皇帝。

    九锡这种高级货,当然不能随便乱赐,能得九锡的,也基本是从皇帝那里强要来的。

    来看看历史上加九锡的名人录名单:王莽、曹操、司马昭、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刘裕。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自己本人或儿子最后都成了皇帝。

    加九锡,其实就是篡逆的前置程序。

    当然,历史上还有个人拒绝被加九锡,拒绝皇帝的好意,此人就是诸葛亮,厚道人一个。

    403年12月,桓玄篡位,建立桓楚政权。

    数年的隐忍谋划,当年的俊逸青年已过劳肥成了个大胖子,登基当日,桓玄二三百斤重的身体颤巍巍的刚墩在龙椅上,咔嚓一声,龙椅塌陷了。

    差点被爆菊的桓玄心里一紧:难道上天不让我坐这个位子?

    关键时刻总不缺口吐莲花的大才子出现,殷仲文站了出来:陛下圣德深厚,地不能载也。

    一句话,龙椅塌陷事故反而成了吉兆。

    殷仲文,名字很熟?对,前面讲过被桓玄袭杀的荆州刺史叫殷仲堪,殷仲文是殷仲堪的堂弟。殷仲文仕途起步是源于堂兄的推荐,按理说应该视桓玄为仇人。

    然而,他还有个身份—桓玄的姐夫。

    妻子比堂兄弟更重要。殷仲文才华横溢,当世名士,不但不计较桓玄的杀堂兄之仇,反而紧紧追随桓玄,任侍中兼任左卫将军,桓玄受九锡之赐的诏令,就是出自其之手。

    殷仲文的下场?后叙。

    篡位后,桓玄更对刘裕委以重任。其实,以桓玄这种腹黑天蝎座的人,是容不下刘裕这种北府旧将的存在的,他之所以留下刘裕并委以重任,是另有他图,这通过他与老婆的谈话就能看出来。

    桓玄的老婆刘氏,非等闲女性,善于识人,是桓玄的枕边组织部长。对刘裕,刘氏的看法是:刘裕这人,言行举止有龙势虎志,看问题不同凡响,不会久居人下,宜尽早除之。

    桓玄:我还有很多事要干,譬如欲荡平中原这事,没几个得力的助手怎行?等关陇平定了,再作计议吧。

    桓玄要等关陇平定再算计刘裕,刘裕则早就在算计他了。

    当时,桓氏不但已控制中央,也已在东南各个重镇安排上了桓氏家人或心腹,刘裕的胜算几何呢?

    刘裕赌徒出身,决定赌一把,因为他有一笔大的赌注。

    赌注就是,下等士族、庶族及贫民百姓对桓玄的怨气和北府旧将的凝聚力。

    以刘裕为首的反桓同盟者,大部分是中下级军官,下等士族或庶族。主要有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刘裕的弟弟刘道规、刘毅、孟昶、刘穆之、魏咏之、檀凭之、诸葛长民、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等人。

    这些屌丝们摩拳擦掌,准备上演一场逆袭高富帅的好戏。

    本次革命主要在四地展开。

    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选在了刘裕、刘道规、何无忌、刘毅等人的老家—京口(镇江),革命领导人是刘裕和何无忌,革命对象是坐镇京口的徐兖二州刺史桓修。

    404年2月,刘裕、何无忌准备干掉桓修。这哥俩儿带了多少人去杀这么大一个地方军阀呢?

    一百多人,以打猎为名聚集起来的。

    看似不可能的事,就这么发生了。刘裕让何无忌穿上诏服,诈称是朝廷派来宣诏的特使,就这么大摇大摆的进了桓修的刺史府,桓修猝不及防,被杀。

    第二块革命根据地,选在了广陵(扬州),革命领导人是刘毅、刘道规和孟昶,革命对象是镇守广陵的青州刺史桓弘,桓修的弟弟。

    桓弘也顺利被杀,为什么这么顺利?

    因为,刘道规是桓弘的中兵参军,孟昶是桓弘的主簿。连秘书长都是对方的卧底,比后世的胡宗南还惨,桓弘死的不冤。

    第三块革命根据地,选在了历阳(安徽和县),革命领导人是诸葛长民,革命对象是镇守历阳的豫州刺史刁逵,当年把刘裕绑在柱子上追赌债的那位。

    刁逵也顺利被杀,因为,诸葛长民就是刁逵的左军府参军。

    也是卧底一个。

    第四块革命根据地,就在首都建康,王元德、辛扈兴和童厚之等人在京城活动,开展地下工作。

    几块革命根据地一建立,众人共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讨伐篡位的桓玄。

    全国上下对桓玄的怨气,如同泄漏的煤气,而刘裕的檄文,则如打火机。一股磅礴的反桓死亡热浪,席卷东南。

    桓玄,乘船逃往江陵,逃亡时没忘了挟持着晋安帝司马德宗。

    404年3月,刘裕率军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继续追杀桓玄。

    一个月后,桓玄被迫逃往西川,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

    405年3月,刘裕拥立晋安帝复位,成为再造晋室的首勋。晋安帝拜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军政的实际一把手,掌握朝政大权。

    桓玄追随者的下场?以殷仲文为例。

    桓玄失败后,殷仲文上表请罪,得到晋安帝的原谅,徙任东阳太守,在江州辖区内。江州刺史何无忌敬慕其名气,殷仲文答应登门拜访,何无忌非常重视,命令府中文人殷阐、孔宁子等撰写文章以等待其到来。结果,殷仲文竟然失约。失约的原因,官场失意,精神恍惚?还是端着士族的架子羞于拜访庶族?只有他自己知道。

    得罪了顶头上司还有好果子吃?之后,殷仲文几天来起床照镜子,经常看不见自己的脑袋。数日后,被刘裕所杀。

    这就是镜不见首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