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科幻小说 - 历史遗忘的角落在线阅读 - 第一章 灭种

第一章 灭种

    第四部挣扎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性格强势、暴躁、易怒、攻击性强,一句话不和,即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发展到言语攻击甚至撸袖子要干架。事后又会觉得后悔自责,但却无法避免重蹈覆辙。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各种攻击性大部分衍生于伤害之中。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不友好、不安全,成长的环境中常常遭受否定、精神和肉体攻击的人,会更容易随时处在对抗状态,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保护自己。犹如野猫比家猫更警惕、更容易被激怒,然后攻击。

    同时,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悲惨情境能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而顺境则反之。

    一如《八仙过海》里的那两个乞丐,原本抱团共患难,一块饼也掰开互相谦让着吃。而意外发现李铁拐和汉钟离点化的一点金子后,俩人一个给对方买了毒酒,一个给对方买了毒肉,没有经受住成仙前的考验。

    现实中,贫穷家的孩子爱抱团,是想靠聚合血脉求生存。富贵家的孩子爱内卷,是想分割血脉享富贵。

    在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历史上,南方士族高门中,王家、谢家、桓家等,尚称得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叔侄之间也不乏脉脉温情,令人动容。而北方后赵石家,鲜卑慕容诸燕,北齐高家,亲情最不值钱。本部,先来看看石家,由颠沛流离抱团求生存,到成为爆发户之后的自相残杀。不要怀疑其中血腥程度的真实性,因为,这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激发的人性的赤裸裸展示。

    第一章灭种

    第一节魔胎

    公元333年,北方霸主、羯族皇帝石勒病重,后赵帝国各方势力暗潮涌动。

    第一股势力,是法律上的接班人,太子石弘。

    石弘,石勒起家时的铁杆哥们、光禄大夫右仆射程遐的外甥,程遐的妹妹程夫人之子。

    石弘虽然是羯族人,但是受后赵汉化政策的影响,喜欢吟诗作赋,虚怀爱士,周围的人大部分是儒生。

    石勒曾对另一铁哥们徐光谈到,太子石弘太过文雅,担心其不能治理天下。

    儒生的特长就是引经据典,舅舅徐光为保住外甥的太子之位,直接搬出了“汉高祖”刘邦:刘邦可是马上皇帝,戎马一生取得天下,其接班人宽仁的汉文帝,不也很好的接了班且天下安康?这是天道。

    石勒听了深深以为然,石弘的太子位置也就暂时稳固了下来。

    由此可见,太子帮的优势:有绝大多数当朝大臣的支持。

    太子帮的劣势:领头人生性懦弱,且无枪杆子可抓。

    第二股势力,很黑很强大。

    石虎,字季龙,石勒的侄子,也是石勒手下第一猛将。《晋书》中的石虎,一直称为石季龙,原因?看看该书的作者是谁就能明白。作者房玄龄等,唐臣,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叫李虎,为避讳,石虎就成了石季龙。“刘渊”成为“刘元海”,也是一个道理。

    石虎幼年时,老家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闹饥荒,又逢兵荒马乱,小石虎与祖母即石勒的母亲一道,与石勒走散,幸赖并州刺史刘琨找到,送还了石勒,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超级混世魔王

    然而,因为这段特殊经历,让石勒对这个侄子一直怀有一种愧疚和补偿心理。

    十八岁时,石虎已经成长为一名武艺超凡、勇猛过人的壮汉,被石勒封为征虏将军,屡立战功。石勒在欣慰之余,也有些担忧。

    因为,他慢慢发现,这个侄子生性残忍。小时玩弹弓,别的小孩玩弹弓一般是打鸟的,偶尔吓唬吓唬人,石虎玩弹弓却专门打人,直打的一同玩的小伙伴少皮无毛、呲牙裂嘴。成年后,更是残忍的没有限度,严苛对待军士,攻城后动则屠城,且偏好用一种特殊方式对待俘虏--活埋。

    出生于乱世,年幼时又与家人走失,在腥风血雨中颠沛流离,自然对待死亡比常人更麻木,符合社会心理学上的贝勃定律,这就是石虎残忍的根源。

    石勒多次劝告,石虎依然我行我素。石勒曾私下对母亲吐槽:石虎再这样下去,在战场上不牺牲,也会被自己手下杀死。与其那样,还不如自己杀了他,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祖母哪能同意杀自己的宝贝孙子,斥责了石勒一番。

    当然,石勒对母亲的吐槽,更多的是说气话。作为亲叔叔,石勒对石虎是非常疼爱的。石虎成人后,他为石虎的终身大事考虑,为其聘了将军郭荣的妹妹为妻。

    然而,石虎自己心中,却早已经有了意中人。

    当今男女婚配,从男女双方各自从事的行业上看,男运动员找女演员或女空姐的比例比较大,特别是男子足球运动员。这可能是因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异性的文化素质要求也普遍不高,由于长期运动,雄性激素分泌旺盛,对待异性容貌和身材就比较看重。

    石虎亦是如此。他出身行伍,所处的环境基本是征讨杀伐、血雨腥风,也没有关于他勤奋好学、博通经史的历史记载,因此基本可以定性为文屌丝、武高富帅。

    石勒给他介绍个相貌平平的大家闺秀,他是看不上眼的,他看上了当时的一个大牌明星。

    杂技演员郑樱桃。

    至于这个郑樱桃是男,还是女,历史上还有一段悬案。

    明朝戏曲家冯梦龙的笔记小说《情史》中,有一部分专门记录了历代有名男宠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就是关于郑樱桃的。“郑樱桃者,襄国优童也,艳而善淫。石虎为将军,绝嬖之。以樱桃谮,杀其妻某氏。后娶某氏,复以樱桃谮杀之。唐李颀有《郑樱桃歌》,误以为妇人”。清朝一些不入流的民间小说也人云亦云,如《断袖篇.郑樱桃》“郑樱桃者,襄国优童也,艳而善淫”。

    冯梦龙的意思是,郑樱桃本来是“优童”,男宠,因为唐李颀做了篇《郑樱桃歌》,后世都误认其为女人了。清朝的小说将郑樱桃列入《断袖篇》,断袖,本就是指男同性恋,也把郑樱桃当成了男宠对待。

    李颀,唐代诗人,本来擅长的是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歌之类的,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是一风格的。后来,他不知怎么就做了首《郑樱桃歌》,可能是与郑樱桃(河北邢台人)都是河北老乡吧,对家乡的事情感兴趣故成此杂歌谣辞。“樱桃美颜香且泽,娥娥侍寝专宫掖”,文中的郑樱桃妥妥的女人。

    李颀都说郑樱桃是个女的,冯梦龙等明清小说家,又为何坚称是男的?那得考查一下冯梦龙所称“优童”的出处。该“优童”,应是出于《晋书》。

    《晋书》中描写郑樱桃时称“季龙宠惑优僮郑樱桃而杀郭氏”,此处的称郑樱桃为“优僮”。“僮”,《说文》中解释,“未冠也”,是泛指未成年的仆人,并未分男女。“优僮”,一般是指少年少女文艺工作者,家伎,也不分男女。

    可能冯大作家就以为“优僮”同“优童”,就是男宠了。另外,冯大作家是剧作家、戏曲家,为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取悦读者,生生把郑樱桃一个美女附会成男宠,也可以理解。

    对此争议,还有一个补强的证据。《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石虎传》中记载“石虎郑后名樱桃,晋冗从仆射郑世达家妓也。在众狎妓中,虎数叹其貌于太后,太后给之”。狎妓,女的。而且,若石虎问太后要个男人,不挨顿耳刮子才怪。

    《十六国春秋辑补》,是清朝人汤球根据前朝诸多史料完成,包括《晋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这样的权威官方著作,明显比小说家的笔墨更具可信性。

    如果还有人不信,非得抬杠,那么你仔细想想,哪个男的以艳丽而甜美的樱桃为名字?什么?此樱桃非彼樱桃?那更是想多了,虽然樱桃树自19世纪才由欧洲传教士们引入中国烟台东南山种植,但中国关于水果樱桃的记载,是早在东汉末年的《吴普本草》中,唐宋时期平民百姓都已能大把大把的开吃了。以艳丽的甜水果为名的,一般妥妥的都是女生,譬如,殷桃。

    验明性别后,再来看郑樱桃其人。

    郑樱桃,襄国(今河北邢台)土著,容颜如雪、千娇百媚,能演好杂技的一般不是肥婆,故身材也很火辣,这对文化屌丝石虎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当然,这样的尤物,对哪种男人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既然,对女演员比大家闺秀更有兴趣,那么,怎么才能让大家闺秀出局而顺利的迎娶女演员呢?

    古代,但凡有点文化修养的人,一般会用“七出”原则合法的休妻。

    所谓七出原则,是古代法律规定,妻子有七种行为之一,丈夫可以依法休妻。这七种行为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对老公纳妾的嫉妒有害于家族的延续)、有恶疾、多言(离间家族和睦)、盗窃(存私房钱)。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三不去”原则,是指妻子如果符合三种条件之一,法律就强制规定老公不能休妻。这三种条件是:一、有所娶无所归,即妻子娘家没人了,休了没去处。二、与更三年丧,即老婆曾替老公的父母服丧三年。三、前贫贱后富贵,这点不用解释,好理解。

    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即使男性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要与正室离婚,也不是说想离就能离的,不仅民间善良风俗不认可,官方也不准许。

    如果“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这个原则贯彻到现在的话,当今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富豪或官员,即使再恶心糟糠之妻,也不能去某商学院邂逅个美女娶了。

    “七出三不去”原则,使古代女性最大限度的免于被夫家任意抛弃的命运,可谓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最具人性光辉的法律制度之一。

    不幸的是,石虎是个羯胡,且偏偏是个汉文化屌丝。他根本不去管什么“七出三不去”,而是用了最直接的方法,让自己的糟糠之妻下了堂。

    他直接砍掉了正妻郭氏的脑袋。这点,冯梦龙的剧作品倒是尊重了史实,没胡诌。

    石虎如愿以偿的娶了女明星郑樱桃。没文化的女优,往往蛇蝎。石虎又娶了一个姓崔的女子,在郑樱桃的挑拨下,也被石虎肉体灭绝了。

    郑樱桃心虽然蛇蝎,肚子倒是很争气,接连为石虎生了两个儿子--石邃和石遵。有了父母的良好基因,这哥俩都不是省油的灯,后叙。

    对待家人尚且如此,对待同事就更不用说了。

    在后赵军队中,凡是才能比石虎强的,石虎都会设法干掉,跟我搞业绩内卷?不存在的,有内卷也直接消灭于萌芽当中。另,石虎率军每攻下一座城后,嗜好屠城,杀人手段多样,对投降的士兵则一般是坑杀。

    由此可见,石虎帮的优势是:贵为中山王的石虎手里握着枪杆子,虽然掌握部队的不仅石虎一人,石勒的其他几个儿子也有一定的部队,可是,石虎的部队是后赵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军团。

    石虎帮的劣势:缺德,当朝大臣支持其者甚少。

    功高,就应该是石勒的天然接班人,这是石虎的想法。而当石勒任命儿子石宏为大单于时,石虎的心情可想而知。

    老子为石勒征战二十多年,南擒刘岳,北走索头,东平齐鲁,西定秦雍,平定了十三州,才成就了大赵的大势。这个大单于的位置应该属于我,现在却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等石勒一挂掉,一定杀他个绝种!

    石勒起家时的铁杆哥们、太子的舅舅、光禄大夫右仆射程遐,对后石勒时代后赵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劝谏石勒:石虎功高盖主,勇猛无敌,威震内外,众将都不如他(比他厉害的都被他杀光了)。除大王之外,他还把谁放在眼里?这样的人怎能安心辅佐太子?该早日干掉他。

    作为一代枭雄,石勒当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石勒还是有所顾虑的:

    一是石虎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从小就跟着自己打仗吃苦,为后赵的事业立了大功;

    二是目前后赵的势力范围仅限于北方的大部分,天下大势未定,还需要石虎这样的猛将;

    三是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至深,知道商朝的伊尹和汉朝的霍光,手握朝政而能忠心辅佐少主的故事,他试图将石虎变成伊、霍。

    基于这三点,石勒拒绝了程遐的建议。程遐死谏,石勒火了:你程遐是不是怕以后不能以皇帝舅舅的名义专权?!

    话说到这份儿上,程遐不能再言,只好讪讪退出。可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除掉石虎,他与太子等以后皆死无葬身之地。

    程遐找到了另一名大臣徐光,让徐光去劝石勒。

    徐光很实在,也劝石勒:中山王石虎绝对没有商朝的伊尹和汉朝的霍光的忠心,如若不除掉石虎加强太子的力量,等大王百年后,肯定会祸起萧墙的。

    石勒左思右想,还是下不了杀侄子的决心。纠结之下,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处理办法:

    一是为太子正常继位做了准备,开始让太子石弘处理日常朝政,中常侍严震予以协助,只有涉及军事征伐以及刑斩大臣等大事,才呈报石勒批准。

    二是将石虎迁出帝国的核心区。

    当时,石虎奉命镇守后赵的军事重镇邺城,石勒接受程遐建议,在邺城修建邺宫,迁出石虎的家属,而改让太子石弘镇守。

    为保证安全,给太子配备了一万余名禁军。同时,任命石勒起家时的另一铁哥们王阳,统领后赵政权管辖的其他少数民族,辅佐太子。

    石虎虽是个粗人,可也察觉到了其中的用意,失落的同时,对程遐恨的四环素牙咬缺好几个,图谋报复。文化屌丝报复人的手段,也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他派人深夜秘密潜入程遐家中,将程遐的老婆和女儿给轮jia

    了。

    对石虎这种鸟人的道德问题,实在不想再说什么。

    石勒遵循大臣的建议,旨在锻炼太子,让其积累治国的经验,提前做好接班准备,一切也沿着正常轨道发展,后赵政权似乎迎来了平稳过渡的曙光。

    第二节爆发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掌管朝政不到一年,根基尚未稳固时,石勒已病入膏肓。

    公元333年(后赵建平4年,东晋咸和8年)6月,石勒已卧床不起。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石勒,召见大臣入宫,一是帮助料理朝政,二是继续为太子正常继位做铺垫。

    此时,石勒还对石虎抱有一丝幻想。获准入宫侍侯的只有三人:太子石弘、中常侍严震,和,中山王石虎。

    恶虎一旦脱离牢笼,百兽莫不震惶。太子乳臭未干,严震不过是个生活秘书,一旦入宫,石虎就霸气的掌管了一切。

    随即一道诏命自宫中传出:所有皇亲国戚、重臣官佐,没有中山王的准许,一律不准进宫。诏令是以石勒名义发的,实际是谁炮制的,不言而喻。

    333年7月,本身就已病入膏肓的石勒,在石虎的刻意关照下,已进入弥留前的最后一刻,石虎这才向亲属及大臣们下达了皇帝病危通知书。

    晋之所以亡国,就是司马氏兄弟们自相残杀导致的,你们一定好好团结,不能重蹈覆辙。这是石勒召见太子石弘及另外几个儿子时,立下的家训。

    对侄子石虎,石勒挣扎着发出语重心长之言:希望中山王,多想想周公和霍光的事,所作所为,将来别给他人留下口实。

    忠心辅佐年仅7岁的汉昭帝治国的霍光,石虎大概是知道的,汉代的执政大佬,比石勒不过大400来岁,周公是谁?是会解梦那个吗?

    周公不仅会解梦,还是个圣人。一提圣人,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孔子,殊不知,历史上有个人,“圣”的程度曾一直与孔圣人并驾齐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人姓姬,名旦,合称姬旦。可能是名字连读不大好听,后世多称其为周公旦、叔旦。叔旦,是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老爸姬发死后,姥爷姜子牙也早已仙去,姬诵年幼,由叔叔姬旦摄政当国。姬旦毫无二心,平三监之乱、大行封建、营建成周,这都是他的功绩。另外,他还干了一件事儿,才令孔老二后来也成了圣人。

    制礼作乐。制礼作乐,是指周公旦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主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譬如,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庶子们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著名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才使老孔也成了圣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其实,周公旦才是儒学的奠基人。孔子对其极其尊崇,世人皆知周公解梦,殊不知孔子就以梦见周公为盛事,“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其与孔子并称。汉代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为《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将周公的地位凌驾于孔子之上。直到唐朝出了个皇帝,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老孔这才翻身成了圣人中的no1。

    唐朝的这个逗逼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老李为何要尊孔抑周?连孔子都认为周公比自己强,犹如齐达内尊敬普拉蒂尼,老李为何要迫不及待的把姬旦摔在地上还要踏上一脚?

    说是迫不及待,其实,更是气急败坏。李隆基通过政变上台,在任换了26个宰相,这说明什么?说明其独掌权力欲望之强烈。他,是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把持朝政这种具有示范意义的事情发生的,哪怕周公在周成王成年后将朝政还给了成王,亲自践行了自己制定的礼乐制度。

    另外,老李把如花似玉的儿媳妇杨肥肥,从儿子手中抢到自己怀里,不知是不是故意在周公的礼乐制度上扒了把灰。

    最后,还是韩愈说了句公道话,历代儒家道统圣人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唐朝国祚中断于“武周”,国运衰于玄宗,是巧合?还是天意?细思极恐不?

    周公、霍光,都是忠心辅佐幼主的楷模,石勒这位汉化程度甚深的羯族皇帝,仍然希望能用汉人的春秋大义和骨肉亲情来打动石虎。

    嘱托完后事,一代枭雄、奴隶皇帝石勒去世,年59岁。石勒一去世,恶虎立即跃出了牢笼。

    杀,我要杀尽挡我路的所有人。石勒实在是低估了文化屌丝石虎的兽性。

    要杀的人,程遐和徐光首当其冲。

    太子石弘圣贤书读多了,生性懦弱,面对石虎的淫威,居然下诏杀了自己的亲舅舅程遐,和自己能顺利继位的恩人、后赵重臣徐光。

    一万名禁军和两大重臣都扶不起来,这样的人,不当皇帝也罢。

    打虎不一定是亲兄弟,上阵一定是父子兵。要掌控朝政,必先控制后宫。石虎命自己的儿子石邃带兵入宫,将原来宫中的卫士通通撤换。

    面对野兽一般的堂哥,太子石弘吓得胆汁都涌到了脸上:我我我不是治天下的人材,哥哥您,才是真命天子。

    石虎当然恨不得马上篡位,他虽然鲁莽,可也明白,石勒尸骨未寒,自己若强夺皇位,只能造成大规模的反抗,毕竟,石勒的几个亲信还在外拥有重兵。

    那就一步一步来,学习曹操好榜样。

    石虎,先拥立石弘登上皇位,然后,自己成了丞相、魏王、大单于。当然,这时除了皇帝外,他想成为什么就是什么,石弘只不过是个盖章的木偶机器。石虎的三个儿子,也都各自掌管了一支部队,安排在军中掌握军权,同时大封亲信于军政要职。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就此形成,石虎成了石梦得。对此局面最不甘心的,自然是太子的母亲、石勒的妻子刘太后,因为她知道,再任由石虎这样整下去,石勒的直系子孙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刘太后与其子彭城王石堪,不想坐以待毙,密谋联络石勒的其他儿子及亲信,拥南阳王石恢为盟主,起事除掉石虎。石堪受母亲之命,瞅准时机,单骑逃出襄国直奔兖州。

    然而,因事机不密,半路被擒回襄国。

    石虎,先赏了石堪个大烤活人,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他婶婶刘太后也肉体灭绝了。

    开始屠杀宗室本家,连太后也杀,那就彻底翻脸了。河东王石生在关中、石朗在洛阳,纷纷起兵。石虎毫不费力的活捉了石朗,赏了他个掐头去尾--先砍掉双脚,再砍头。

    大烤活人石堪,掐头去尾石朗,石虎没费多大周折,堪称实力碾压,但是,同时起兵的河东王石生,却是个狠角色。前文在前赵后赵决战中曾经提到过,这员后赵的猛将绝不是草包。他曾和堂哥石虎联合在洛阳设伏,灭掉了从长安来的前赵皇帝刘曜。因战功卓著、能力超群,石勒才派他镇守战略要地关中。

    当年和堂哥在洛阳联手抗敌,如今与堂哥在长安生死相搏。石生率军与石虎军在长安决战,关中虎狼之师勇不可挡,石虎大败(枕尸三百余里)。

    石勒唯一一个有出息的儿子,眼看就要为石勒家完成逆袭,保证石勒一脉继承羯赵帝国的大统,然而,一件意外事件儿的发生,导致形式发生了逆转。

    内部反叛,历来是战场形势的逆转器。一如大唐与阿拉伯帝国怛罗斯之战中葛逻禄部的反叛导致唐军溃败,此时,石生的同盟军鲜卑人也突然反叛了。石虎一拍额头,“天助我也”,趁势整军反攻,反败为胜。石生被部下斩首,首级献给石虎。

    所有反对力量都已被扑灭。334年10月,后赵第二任皇帝石弘,被迫持玺绶向石虎表明愿意禅位。以前跟你瞎客气确实是瞎客气,现在不用了,石虎坦然接受,自称大赵天王,迁都于自己的老窝邺城,把石弘废为海阳王。不久,石虎又将石弘和其亲人们,全部肉体灭绝。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349年,石虎正式称帝。

    回顾后赵骨肉相残的这段历史,石虎终于实现了自己要将叔叔石勒后人杀绝种的崇高理想,而太子的舅舅程遐,却一直为太子的安全和继位煞费苦心,最后也死于非命。这不禁让人产生无限喟叹,尤其在重伦理的中国,这样的结局反复上演,也让我们不断产生疑问和联想,叔叔和舅舅,在中国伦理体系中,到底哪个更亲?我们走个神儿,来家长里短一下。

    叔叔和舅舅,一个是父亲的弟弟,一个是母亲的弟弟,血缘关系一样近。在西方文化中,叔叔、舅舅、大爷甚至姑父、姨夫都统统称为u

    cle。而中国亲属称谓则复杂的多。产生这样的区别,是古人制度的遗留以及如今生产继承方式的反馈。中国,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础,强调大家族群居,非直系亲属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经济关系甚至财产继承关系,必须称呼上予以区分。而在古代西方,大多数生产单位是以小家庭为主,没有大家族群居的概念,就没必要将舅舅、叔叔、姑父、姨夫从称呼上予以区别。

    从汉字演化来看,“舅”字的篆书和新汉字,都带有“臼”字。这里面有什么特殊寓意?臼,淘米的器具,米清洗完之后,都从这里面出来,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舅舅与母亲同出自一个源头。

    “叔”字,左边的“尗”(shu),是豆类,豆荚。豆荚中的豆粒,不止一颗,表示一奶同胞。

    曹植控诉兄弟骨肉相残的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立意可能比现在方家们解读的,要深刻的多的多。

    大豆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创造汉字叔字,就考虑到了大豆的因素。而米,分为大米和小米。小米,即是粟,也起源于中国,至今有5000年历史;大米,即是水稻,在中国有7000年左右的种植史。如果舅字的创意来源于淘米的话,似乎舅字的历史比叔字还长。

    但是,汉字的历史仅有三四千年,都晚于大豆、小米与大米的种植,舅与叔同时发明的可能性更大。

    孩子是延续香火的希望,是一个家族的传承。中国,是一个注重家族文化传承的国家,在古代,男性在家族中处于支配地位,孩子的姓氏也随父姓。而叔叔作为父亲的弟弟,同样也是这支香火的一部分,故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与叔叔是同根同族。

    而舅舅,与自己父系家族并非一个生产生活族群,属于外戚。孩子与舅舅不能朝夕相处,更多的是过年过节才走动,在家族传承上没有叔叔的关系近。

    然而,有句古话叫“远香近臭”。与叔叔家族传承上虽然近,但因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容易引发积怨和家庭矛盾。而舅舅离的远,逢年过节走动还带来礼物,偶尔相见聊天时也感觉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亲切感十足。

    以上,是对中国一般人家伦理关系亲疏的一种常态分析,然而,在至高权力诱惑面前,这些伦理似乎经常失效,特别是对石虎这种未开化的半兽人来说,更是零效。

    他,不仅将叔叔一家杀绝了种,很快也将自己杀绝了种,雄辩的证明了“虎毒不食子”这句话,也是有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