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九)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九)

    第二章:《周易》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比喻说理

    第十八节:《周易》一书《中孚》至《未济》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六十一、《周易》第六十一篇《中孚》文,为君子讲述中正爱民,和谐共享的政治道理

    (原文)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虞,吉,有它不燕。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月几望,马匹亡,无咎。有孚挛如,无咎。翰音登于天,真凶。”

    (译文)

    “六十一、中正爱民,即使用小猪和鱼献祭,一样的吉祥,更是利于事业成功,利于未来。

    事先有谋划,有准备,吉祥。相反,若发生了意外,就没有了安逸。仙鹤鸟在树荫下鸣叫,而它的小鹤鸟在一旁应答,‘我有好酒,愿与你一同分享’。战胜敌人,有人击鼓欢庆,有人停下休息,有人为胜利高兴得热泪盈眶,有的人欢呼高歌。月亮圆后就走向亏蚀,马匹走失,也没有什么怨咎。正是有了爱,才能连结人心,没有害咎。山鸡高飞且鸣叫,后果就有了凶险。”

    (解读)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中”:不高不下,适合之。“孚”:爱民如子之意。“中孚”:中正爱民。“豚”:小猪。“豚鱼”:小猪和鱼献祭。"利涉大川":以涉大川大河比喻有利事业的成功。

    本句内容就是本篇的题目,即立论内容。本句的意思是“中正爱民,即使用小猪和鱼献祭,一样的吉祥,更是利于事业成功,利于未来。”这是以“中孚”为命题,倡导的是“中孚”原则,即爱民原则,也就是《周易》里构建的民本思想。让君子爱护其统治下的百姓,即使薄祭,一样的吉祥,这正是理性的人文思想。

    “虞,吉,有它不燕。”

    “虞”:意料,预料;(又)谋划好,事先有准备。“它”:别,其它的,意外事故等意。“燕”:通宴,安逸,安闲之意。本句意思“事先有谋划,有准备,吉祥。相反,若发生了意外,就没有了安逸。”这是强调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鹤”:仙鹤鸟。“阴”:树荫。“好爵”:好酒。“靡”:共。本句意思“仙鹤鸟在树荫下鸣叫,而它的小鹤鸟在一旁应答,‘我有好酒,愿与你一同共享’。”本句是运用比兴手法,也是一种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老仙鹤与小仙鹤的一唱一和,表现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寓意“共享”的思想。即“君子”与“小人”应共享社会成果。也寓意着“君”与“民”和睦“一家亲”的那般情景。“孚”是《周易》构建的政治理念,即民本思想。无论先儒与后儒的政治观,均是体现让统治者爱护其被统治者,像家长爱护其子女那样。中国先秦的民本思想,本身与宗法制度是个血肉相连的关系。这正符合马克思主义者所论述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理论。正是那种宗法制度里,只能产生“民本”思想,根本不可能产生出民主思想。“家长制度”与“民本思想”能够"血肉连体",正是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决定。《周易》首先构建了“民本”思想,整部《周易》贯穿着“民本”思想。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得敌”:战胜敌人。“罢”:停止。

    本句意思是“战胜敌人,有人击鼓欢庆,有人停下休息,有人为胜利高兴得热泪盈眶,有的人欢呼高歌。”这是描写取得胜利后的情景,表明胜利来之不易,这也隐喻着取得胜利是爱民与谋划的结果。

    “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几望”:既望,指月中十五。“马匹亡”:马儿走失。本句是用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来象征事物的转化。如月亮满时开始亏蚀,马儿会迷失。这里是寓意事物会相互转化,所以,就应更好地把握事情,也就没有什么怨咎。

    “有孚挛如,无咎。”

    “挛”:联系,牵手。

    本句又是紧承上句之意,而强调爱民(有孚)是根本,爱民才是消弭事情向坏处转化的根本。本句意思是“正是有了爱,才能连结人心,才没有害咎。”

    “翰音登于天,贞凶。”

    “翰”:天鸡,锦鸡。“翰音”:飞向高空的声音。“登”:由低处向高处。本句是说“山鸡高飞且鸣叫,后果就有了凶险。”这是用山鸡高飞且鸣叫,隐喻着居其高位,而名不副实,一定会带来凶险的后果。这是从相反的一面教育君子牢记爱民是根本,否则就会招致凶险。

    本篇以“中孚”为篇名,为命题,更进一步体现《周易》所构建的“有孚”理念,即“民本”思想。古今把《周易》里的“孚”字释为“诚信”,是不符合“孚”在《周易》里的意思。《周易》一书里共有二十三篇中出现了“孚”字,共出现了三十四处,并且还有以“中孚”为题目而专列为一篇文章内容出现。可见《周易》一书对“孚”这一理念的重视与重要。《周易》之前没有这一理念,“西周文”里没有构建出“孚”这一政治理念,只见“德”的思想,不过那只是“以德配天”的思想,还是天命神巫的观念。而《周易》却建立了一个全新世界观,即理性地,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周易》构建出新的政治理念,即“孚”的政治理念,为“君”制社会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标杆,即“爱”这一普世价值观,是“以爱配民”的全新理念。打破“以德配天”的神话,而构建出政治上配合民众意志的新理念,这正是哲学的突破。

    本篇的“中孚”是中正爱民之意,“孚”不当“诚信”讲,《周易》里的《无妄》篇则是讲诚信内容的。《中孚》的中心是讲“爱民”,犹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思想。当然,《周易》里的“孚”体现在政治上是让君子(有国有家者)去体恤关爱其治下的百姓,所以,有了“爱民”的行为,薄祭一样的吉祥,归根到底“爱民”才是根本。本篇用拟人化的比喻,“老鹤鸟在树荫下鸣叫,而它的小鹤鸟在一旁应答,‘我有好酒,愿与你一同分享’”,这诗意般的比喻,是“中孚”思想的核心表现,也体现了《周易》一书思想内涵。

    “孚”在前头已讲过,甲骨文字形似手抚爱小子,《说文》解释为“禽鸟伏卵”。《周易》正是借“孚”之意,而寓意到政治上,让君子爱护其百姓。正如本篇通过仙鹤鸟拟人手法,诠释了“孚”这一政治理念。通过这美如诗画的表现,仿佛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是多么美好和谐共享的社会景象。鸟是不会喝酒的,通过鸟儿问答来比兴,引出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理想国”。“我有好酒,吾与你一同共享”,这就是《周易》所向往的和谐共享的理想社会。

    本文中的比喻内容:“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兼之”,这是拟人化的象征。即象征着建构和谐、美好、共享的社会。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这是用战争的情态作比喻。

    “月几望,马匹亡,无咎”,使用自然现象作比喻。

    “翰音登于天,贞凶”,这是用山鸡鸣叫高飞,徒有虚名,作比喻。

    《中孚》文如诗的句子:

    鹤鸣在阴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与尔靡之

    得敌

    或鼓或罢

    或泣或歌

    月几望

    马匹亡

    有孚挛如

    翰音登于天

    六十二、《周易》第六十二篇《小过》文,是为君子讲述“小事超越,大事不可”的政治道理

    (原文)

    “()小过,亨,利贞。

    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飞鸟以凶。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译文)

    “六十二、小事超过,胜过,亨通,利于未来。

    适合小事超过,而不适合大事去超过。正如飞鸟死前留下惊叫声,高处不胜寒,适宜栖息在下面,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飞鸟向上强飞,会有凶险。超过了祖父,是遇合了祖母,没能比得上君王,是遇合了做臣之道,没有过失。不要太超过,要防患于未然,放纵与心术不正,都会遭到凶险。对待过去的错误,必须戒除,不要施行,永远遵守正道。密云聚集在西边的天空上,却没有下雨。诸公用带绳的箭射猎,却获取了藏在巢穴里的猎物。若是不懂礼遇,而刚强过了头,就像飞鸟投入罗网,大祸临头;这正是不知天高地厚而造成的灾祸。”

    (解读)

    “小过:亨,利贞。”

    “过”:胜过,超越。“可”:可以,适合。“小过”:指小的事情可以超越胜过。

    本篇是立论“小过”,从本篇内容来看,体现了保守主义思想,也就是后封建社会里总结出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露头椽子先朽”的专制文化里的世俗价值观念。

    “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小事”: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大事”:如军国大事。“飞鸟遗之音”:指飞鸟死前留下惊叫声。“不宜上,宜下”:小鸟不该向上强飞,向上飞会受到猛禽的袭击,就会遭遇不测。这里是比喻来寓意道理。本句的意思是“适合小事超过,不适合大事超过。正如飞鸟死前留下惊叫声,高处不胜寒,适宜栖息在下面,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本句是对“小过、亨,利贞”的补充说明。

    “飞鸟以凶。”

    这是以小鸟向高处飞来隐喻高层政治的凶险,以此提醒君子,高处不胜寒,高处有凶险。《诗·菀柳》“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这里的“飞鸟”就是比喻高处政治的凶险。本句的意思是“飞鸟向上强飞,就有了凶险。”这里是以“鸟”来比喻“不宜上,宜下”的为政之道。

    “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妣”:祖母。“臣”:指男性nú隶,又指做官的人,官吏。“遇”:相遇,相待,遇合等意。这一句也是隐喻,有历史所指。

    本句意思是“超过了祖父,是遇合了祖母,没能比得上君王,是遇合了做臣之道,这样就没有祸患。”这里所讲的可超过祖先,但不可超越君王,是说功业威望不要超过君王,犹功高盖主之意。这也是政治原则问题,又是君臣之道问题,否则,其结果就不是“无咎”,而是“凶”。

    “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弗”:不,表一般的否定。“防之”:提防出现过错。“从”:纵,纵容。“戕(qiang腔)”:《说文》:“戕,枪也。他国臣来弑君曰戕。从戈,爿声。”《玉篇·戈部》:“戕,杀也。”《小尔雅·广言》:“戕,残也。”“戕”的意思是指残害,残杀。本句意思是“不要太超过,要防患于未然。放纵与心术不正,都会遭到凶险。”

    “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遇”:相待。“往”:过去。“往厉”:以往错误行为。“必戒”:必须戒除。“勿用”:不要实行。“永贞”:永守正道。本句意思是“不要太超过,要防患于未然;过去的错误,必须戒除,不要实行,永远遵守正道。”本句还是强调别胜出,坚守一种准则。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公”:本义为公正、公允、无私,等义。也是古代爵位名,春秋时代为诸侯的通称,“弋(yi义)”:《说文》:“弋,也,象折木锐著形。从厂,象物挂之也。”《玉篇·弋部》:“弋,缴射也。”本篇的意思是指系有绳子的箭射猎。“彼”: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对方。“穴”:本义为土室,引申为洞窟、穴居、穴藏等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直译的大意是:浓云密布在西郊的上空,就是没有下雨。“公弋,取彼在穴。”此句直译是“诸侯用带绳的箭射猎,却获取了藏在巢穴里的猎物。”

    本句是运用比喻,来隐喻着事理。虽然看到天上有了乌云,但却下不来雨。然而在地上打猎,看似猎物逃走,可通过带绳子的箭在巢穴里的获取了猎物。本句还是隐喻着“宜下不宜上”的道理。

    “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离”:假借为“罹”,即遭受,罹难。“眚”:本义为眼睛生翳,引申为人为的过失、灾祸、灾害等义。本句依然是以飞鸟来隐喻事理,其意思是“若是没有礼遇,而刚强过了头,就像飞鸟投入罗网,大祸临头,这正是不知天高地厚而造成的灾祸。”

    本篇是围绕着不要太过,所作的论述,其核心体现的是“中庸”思想。

    本篇中的“飞鸟遗之音”,“飞鸟以凶”,是形象的比喻。隐喻着人不可太张扬,若越过自己的本分,就带来了凶险。篇中还有“过其祖,遇其此,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密云不雨,自我西部”,“公弋,取彼在穴”,“飞鸟离之”均是比喻。

    《小过》文如诗的句子:

    飞鸟遗之音

    不宜上

    宜下

    飞鸟以凶

    过其祖

    遇其妣

    不及其君

    遇其臣

    弗过防之

    从或戕之

    弗过遇之

    密云不雨

    自我西郊

    取彼在穴

    弗遇过之

    飞鸟离之

    是谓灾眚

    六十三、《周易》第六十三篇《既济》文,是为君子论述居安思危,不忘初心的政治道理

    (原文)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曳其轮,濡其尾,无咎。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繻有衣袽,终日戒。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濡其首,厉。”

    (译文)

    “六十三、渡河已经成功,亨通;小心谨慎行事有利,坚守正道,谨防开始成功而到后来出现变故现象的发生。

    拉着车子过河,浸湿了车尾,没有害咎。妇女丢失了头饰,不要寻找,过一段时间就会得到。高宗率兵讨伐西北的鬼方,经过三年征战获得胜利,而没有身份的人不被使用。华丽的丝帛绸衣,终会变成破衣败絮,终日要小心戒备。东临殷纣杀牛举行盛大的祭祀,而不如西邻文王的薄祭,使百姓更能得到福祉。如过河浸湿到头顶,就有了危险。”

    (解读)

    “既济”:《尔雅释言》“既济,犹言事情已经成功。”“既”:已,已经。“济”:过河,渡。“既济”是指过河已经成功。“初”:开始,“终”:结局。本篇的立论是“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其意是“事情虽然初始成功,亨通;但小心谨慎行事有利,应坚守正道,谨防开始成功而到后来出现变故现象的发生。”

    本篇立论的意思是,成功后要防患于未然,要居安思危,要提防“初吉终乱”的局面发生。即成功之后已然要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即要防备初期的成功而到后来变乱的政治道理。这是隐喻着政治上要做好长治久安的打算。

    “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曳(yè)”:拉,牵引。“轮”:车轮。“濡”:浸湿。“尾”:末端,后面。

    本句意思是“拉着车子过河,浸湿了车尾,没有害咎。”在生活中看到牛拉着大车过河,有时河水会浸湿车尾。牛车是牛高而车尾底,即车前是抬高的,牛车过河车尾被河水浸湿是个正常现象,所以是没有害咎的。这一句是比喻来寓意事理。

    “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茀”(fú):首饰。本句还是比喻,是用妇女丢失了头饰,而不要追找,过一段时间就会获得。这是“七日来复”的认识观,认为一些事物会自然而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本句是引用古代历史事件来说明事理。这里也表明的是“亲君子远小人”的政治观念。不过此处的“小人”不是道德的概念,而是身份的概念。为何不用“小人”呢?因“小人”是百姓,不属“君子”之列,“小人”是统治的对象,又是“君子”关爱的对象。像政治上的大事,是用有血统身份的“君子”,而不会用没有血统身份的“小人”。其目的是防止“初吉终乱”的社会局面发生。此处引用殷商王朝的高宗武丁能够克伐鬼方部落而取得胜利,正是“亲君子远小人”的结果,其目的是保证分封统治的长久不移。那么,此处引典所寓意的政治道理也就很明确了。

    “繻有衣袽,终日戒。”

    “繻(rú)”:彩色丝织品。“袽(rú)”:败絮。

    本句意思是“华丽的丝帛绸衣,终会变成破衣败絮,终日要小心戒备。”

    本句是比喻,意在说明事物是在不断的转变中,如华丽的衣服会变成破衣败絮那样,以此提醒统治者时刻要有忧患意识,及戒备的心理,免得“初吉终乱”的局面发生。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禴(yuì)”:祭名。王弼认为是一种薄祭。

    本句是引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来说明道理,虽然这里没有直接点明东临与西邻是谁,但从本段内容来看,这里的“东临”应指殷纣王,而“西邻”是指周族文王。这里引用的事例是说明谁的政治得民心,谁就能得天下。这里表明西邻那种得民心的政治,即使比不上东邻殷纣王朝的盛大祭祀去讨好鬼神,可一样的获得成功。得天下不在于祭祀的隆重,而在于政治上百姓是否能得到好处。

    “濡其首,厉。”

    “濡”:浸湿。“首”:头顶。

    本句意思是“过河浸湿到头顶,就有了危险。”

    这是比喻政治上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就如同过河水淹过了头顶,岂不是遇到了灭顶之灾。这也寓意开始时是好的局面,而到后来就出现了乱世局面。

    本篇是讲成功后,依然要小心戒备,防止国家走向衰败。以渡河成功来比喻政治上的事情获得成功,但成功后更应防备变故出现,即避免“初吉终乱”局面的发生。本篇是层层展开来论述“初吉终乱”的政治道理,并引用了历史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旨在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不会停留在静止的层面上,而是在变化中,所以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成功后潜在着变故的因素,安定的背后隐伏着危机。本篇里的忧患意识特强,目的是告诫统治者要居安思危,谨防“初吉终乱”的局面发生。

    本篇的文章内容全部用的是形象比喻,以隐喻着成功之后防备变乱的政治道理。

    《既济》文如诗的句子:

    初吉终乱

    曳其轮

    濡其尾

    妇丧其茀

    勿逐七日得

    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

    小人勿用

    繻有衣袽

    终日戒

    东邻杀牛

    不如西邻之禴祭

    实受其福

    六十四、《周易》第六十四篇《未济》文,是论述事业未成,仍需努力的政治道理

    (原文)

    “()未济、亨。

    小狐讫济,儒其尾,无攸利。儒其尾,吝。曳其轮,贞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译文)

    “六十四、事情尚未成功,(再接再励)亨通。

    小狐狸将要渡河时,水湿了尾巴,看来渡河有所不利。(小狐狸)过河湿了尾巴,看来过河有了困难。牵引着车轮,车子就正确的行驶向前。过河没有成功,强渡面临着凶险。若利于完成大事业,应坚守正道,才能成功吉祥,悔恨消失。(高宗)以雷霆之势征讨鬼方之国,经过三年的征讨,归属封赏为一个诸侯大国。坚守正道,前途吉祥,没有悔恨。君子的光耀,在于有了爱,前途光明吉祥。有了爱,也就有了主宾的礼仪规矩,没有害咎;反之,如同过河侵湿到头顶,正是丧失了爱,才导致这种灭顶之灾的发生。”

    (解读)

    “未济:亨。小狐讫济,儒其尾,无攸利。”

    “未”:没有,不曾。“未济”:还没有渡过河。“汔(qì):差不多。本篇题目与上篇《既济》是对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既济》是讲成功以后如何保持与发展的道理。而《未济》是面对还没有成功的局面,应如何对待,如何发展的问题。本题目是用小狐狸涉河而浸湿了尾巴,面对过河困难而没有成功来比喻政治上如何克服困难,面对不利局面,如何变为有利,面对社会与政治上出现的问题而去改变,完成“未济”到“既济”而讲述的辩证道理。

    “儒其尾,吝。”

    “儒”:沾湿。“尾”:尾巴。

    本句直译是“小狐狸将要渡河时,水湿了尾巴,看来渡河有所不利。”这是比喻当前面临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的问题。

    “曳其轮,贞吉。”

    “曳”:牵引。

    本句是用“大车牵引着车轮,车子就正确的行驶向前”来比喻有了正确的方向,前途吉祥。

    “未济,征凶。”

    “未济”:没有成功。

    本句意思是“过河没有成功,冒险进行就有凶险。”这是寓意条件不具备时,强行去做某种事情,就会招致凶险。

    “利涉大川,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涉”:进入。“大川”:大地。“震”:雷霆之势。“鬼方”:方国。

    本段意是“若有利于完成大事业,应坚守正道,才能成功吉祥,悔恨消失。(高宗)以雷霆之势征讨鬼方之国,经过三年的征讨,归属封赏为一个诸侯大国。”本段引述历史事件喻说道理,强调的是坚守正道,才是完成大业的根本。

    “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光”:光荣,照耀。“有孚”:有爱。

    本段意思是“坚守正道,前途吉祥,没有悔恨。这正是君子的光荣使命,在于有了爱,前途吉祥。”这一段就是本篇立论所面对的使命,即有“未济”转向“既济”而走向成功,应坚守爱民是根本。归根结底《周易》给“君子”构建了一个政治原则,即“君子”应牢牢遵循“爱民”这一行为准则。

    “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饮酒”:指礼仪规范。《仪礼》里有“乡饮酒礼”,讲述的是主宾之礼。

    本段意思是“有了爱,也就有了主宾的礼仪规矩,没有害咎;反之,如同过河侵湿到头顶,正是丧失了爱,才导致这种灭顶之灾的发生。”本段还是强调“有孚”(即爱民)是“君子”治国安邦应遵循的根本。并说明有了爱,就有了上下的礼仪规范;若是丧失掉了爱,就如同过河时被水淹没了头顶,就面临了灭顶之灾。这里是用过河水浸头顶来比喻丧失了对下的关爱,就会出现政治上的灭顶之灾。本段里的“失”是指丧失。“是”指这些。“有孚失是”才是导致“濡其首”的因素。这里旨在提醒统治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危险的来临是丧失了“爱”,即失去了民心,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本篇以题目“未济”来寓意事业尚未成功,应再接再厉,这里是告诫“君子”。如同孙总理临终告诫国民党高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道理那样。

    本篇强调改变未成功的局面,在于“君子”应坚守爱民。若是失掉爱民,就会招致灭顶之灾。这是教育“君子”时刻牢记执政为民,体恤关爱下民,才是安邦治国的根本。

    本篇题目就是用“小狐狸渡河,水湿了尾巴”来比喻象征事业尚未成功,应再接再厉。文章内容所用的比喻如“濡其尾,吝”,“曳其轮,贞吉”,“利涉大川”,“震用伐鬼方”,“濡其首,有孚失是”等都是比喻说理。???

    《未济》文如诗的句子:

    小狐讫济

    儒其尾

    无攸利

    儒其尾

    曳其轮

    未济征凶

    利涉大川

    震用伐鬼方

    三年

    有赏于大国

    君子之光

    有孚于饮酒

    濡其首

    有孚失是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