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历史小说 - 大雍一小兵在线阅读 - 第四百五十九章 大为感动

第四百五十九章 大为感动

    “您的意思,儿臣都明白!”王镡继续笑道,“但在儿臣看来,也占得太多了些。皇家毕竟不同于民间,天下为先而非一家一姓之殊荣。父皇,儿臣心中所愿,是这天下百姓家家有田有产,不说大唐立国这两年共,就说当初在并州。尚且轻徭薄赋,授民以田,施行被百姓称赞的德政。怎么在频阳这,反而调了个儿。

    皇庄和勋贵的庄子那么多,老百姓没田地,只能当佃户。父皇,您在东乡多年,您是知道佃户的苦的。百姓日子过得不好,心里定然要戳我们王家的脊梁骨!”

    “你小子,说得好像是我抢了百姓的田似的!”王谿恼怒起来,说道:“那些地,都是没收回来的田产充入皇家田庄,咱们没动老百姓一垄地!频阳县留下的那些人,没有这些庄子怎么养活?还有冯翊郡的兵马,还有常平仓,靠的不都是皇庄的出息?”

    “那就少养些闲人呗!”王镡劝道,“儿臣回了趟频阳,作为郡城,面积比长安都不遑多让。东乡老家,那可是一应俱全啊,连官府都有了。可这都是面子上的事,朝廷为了频阳,连年花费巨资图啥?就为了好看?

    您想想,倘若频阳没那么多皇庄,没那么多的闲人,又是什么光景?不但不用朝廷贴钱,反而能自给自足。”

    王谿忽然大怒,斥道:“咱让你回乡祭祖,是让你知晓祖宗的艰难,不是让你搜刮祖宗!”

    说着,他脱下布鞋,怒道:“出门一趟,回来数落起你老子来了。别看你现在是皇上了,可这个家,现在还是我当家呢!”

    王镡没躲,反而看着王谿,笑道:“父皇,频阳不单是我们王家的老家,也是频阳百姓的老家!”

    王谿的手一滞,终究没有落下。

    王镡接着劝道:“前年,您杀了那么多在频阳不遵纪守法的百姓,也三番五次下旨公侯不得侵占百姓田产,不得虐待庄户,不得强买强卖,您心中是有百姓的,怎么一涉及到王家,这个弯就绕不过去呢?

    儿臣也没说不要皇庄,是想着小一些。不单是我们王家的庄子,勋贵的庄子也要想办法变小。让频阳的百姓手里有好田,才能人民安乐。人民安乐了,咱们朱家才算对得起家乡,对得起祖宗!”

    “老子不用你说教!”王谿仍旧怒气勃勃,甩手把鞋扔了。忽然,唐似乎明白了什么,开口问道,“你说,要把勋贵的庄子也都……?”

    “是,频阳籍勋贵的田也太多了些。功劳是功劳,田地是田地,不能混为一谈。”王镡开口道,“其实皇庄还好,毕竟是天家的东西,再苛刻也有个限度。而勋贵的不同,儿臣在频阳听说。佃户给他们种了一年地,若是赶上年景不好,还要倒欠他们的租子!”

    “谁家呀?”王谿问道,“谁那么大胆子,拿我的话当耳旁风?”

    “勋贵都在京城中,未必知道。可管着他们庄子那些管事之类的,小鬼难缠!”王镡笑道,“世上,多狗仗人势之辈,您又不是不知道!”

    王谿沉思片刻,说道:“要动勋贵的田,可不是小事。那是他们当初跟我、跟你卖命换来的,你真要动,得有个好说法!”

    “儿臣已经想过了!”王镡说道,“若是您允许,朝会上,儿臣让王士晖等人先上折子,先说皇庄的事。等我们同意把皇庄多出来的田地,按丁分配给百姓之后。再让皇甫坚他们上折子……”

    王谿接口道:“让他们上书勋贵在频阳田产太多,影响百姓生计?”

    “父皇圣明!”王镡笑道,“如此一来,咱爷俩带头,勋贵们也都没话说。儿臣再和那些侯伯们通个气,让他们主动交换田产矿山之类的,这事也闹不出什么风浪来!”

    “而且,朝廷也不是白要他们的,他们卖命来的东西,朕心中有分寸!”王镡继续道,“可以赎买,或者恩萌他们的子孙,给予官职爵位。其实长安城内的频阳勋贵,谁家也不靠那点租子活着。有田产在频阳,不过都是面子事。我们给他们一些好处,他们也就顺水推舟了!”

    王谿想了半天,看看王镡,说道:“你心里到底打的啥主意?”

    “频阳,是大唐龙起之地。儿臣想着,正好在此处施行德政!”王镡开口道,“地,按人丁发放给百姓。取消以前的丁税,而是按地收税。按地收税,就不会再有隐藏人口的事,更不会再有百姓交不起丁税,卖身为奴的事!”

    “这话你早就说过,我也想了许久!”王谿又躺下,开口道,“可是,这事难呀!这么一改,天下的豪强富户们都不愿意。他们的地多,交的就多。老百姓没了丁税,就不会再求着他们庇护。这可不是小事,这是牵一发动全身……”

    “您怕了?”王镡笑道。

    “哼!”王谿冷笑,说道,“勋贵也好,官员也罢,还有什么地主豪强,只有他们怕我们的份儿!”

    说着,王谿眼神一凌,说道:“对,皇帝你说得对。这种事,就应该趁着他们怕咱的时候,直接给办了!”

    说到此处,王谿又扭头看看王镡,说道:“你爹我虽老了,可这事没有我,你还真不好办!你爹我抽刀砍人砍了半辈子,到老了也没那闲心装好人,就这么干!”

    男儿为家国,谋划何其多!

    一直以来,王镡都觉得自己,有把唐国带向更好道途的责任。而他有着先天的上帝视角,也可以让这个国家少走很多弯路。

    但很多事,急不得,要慢慢来。

    修建驰道,建立驿站,保证道路畅通,往后延伸就是唐国的基础建设。

    收取高商税低农税,税法制度以后会越来越完善,使国家的负担不全在农民身上。

    改革币制,试行纸币,能够促进商业,振兴经济。

    施行摊丁入亩,会给唐国带来大量的自耕农个体。这些个体,未来就是大唐帝国最坚实的主体。

    若一切顺利,再过五年大唐的国力,可不止上一层楼那么简单。

    在这些宏观的政策之下,虚封爵位,掌控军队,保证权在中央,取消不交税的特权阶级,不断对外用兵,扩张领土,移民实边,建立城镇,占据辽东,寻找良港,建立汉军,也就水到渠成了。

    做好这些基础,方能大展心中的宏图。

    见王谿表态支持,甚至愿意帮儿子出头做那些难事,王镡心中大为感动。木原十二钺的大雍一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