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历史小说 - 大宋文魁在线阅读 - 第45章 阳水书局姓张

第45章 阳水书局姓张

    说实话,扇子上的《日本扇》这首诗并不好,甚至有点打油诗的味道,不符合张唐卿的人设,但张唐卿脑海里只有这一首诗符合这把扇子,只能勉为其难的用这个了。

    张唐卿挑了一张角落里的桌子。

    三个人坐下后,张唐卿才说道:“陈东主,我对阳水书局并不了解,所以,我也没法估价,您能不能先说一下阳水书局的家底?”

    “应有之义,是陈某急躁了。”

    随着陈老二的诉说,张唐卿才知道,阳水书局最值钱的不是设备,不是地皮,不是工人,而是五十多年以来积攒下的雕版。

    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前,为什么书籍这么贵?就是因为雕刻木板太困难。

    雕版需要的技术水平很高,一个熟练的雕工需要耗费半个月左右才能雕刻出一页,而论语需要几页?

    没想到阳水书局竟然有三十多套雕版,包括四书五经及历代大家的注解。

    这三十多套雕版,陈老二就作价一千七百贯。

    “张公子,两千贯真的不贵,我这还没算书局内的存书两百册,如果这两百册存书卖出去,至少能卖两百贯。”

    “为何你不单卖雕版呢?”

    “哎,人家看上我的书局,就是看上我这三十套雕版,倒是有书局肯出一千七百贯买我的雕版,但雕版卖掉了,书局也就不值钱了。”

    感情陈老二是想打包卖个好价钱啊。

    雕版是一个印刷企业的生命线,没了雕版,阳水书局就缺少了底蕴,别人接手后,需要重新雕刻,一两年之内不会有产出,所以,书局的地皮和设备以及人工也就卖不上价。wap.

    但张唐卿并不需要这批雕版,他需要的是熟练工人。

    张唐卿琢磨了半天,对陈老二说道:“陈东主,雕版你自行卖掉,我不要,我只要书局和工人的卖身契。”

    张唐卿一说完,白展仁立刻说道:“唐卿不可,没了雕版,书局将会一文钱不值。”

    张唐卿示意白展仁稍安勿躁,就这样看着陈老二。

    其实说三十套雕版价值一千七百贯,陈老二已经虚报价格了,现在出到最高的不过是一千五百贯,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意味了。

    如果把雕版和书局拆开卖,倒是比较容易出手。

    “五百贯。”

    “三百贯。”

    “不行,我的书局光十个伙计就不止三百贯,我的伙计可都是有卖身契的,乃是奴仆的身份。”

    “老陈,不是我说你,那还叫伙计吗?都老的不成样子了吧,年轻的都已经被你卖光了。”

    被白展仁揭了老底,陈老二脸色微红。

    “那也不行,我的地皮还值不少钱呢。”

    “阳河边上的荒地,还是城外的地方,值几个钱?唐卿就是可怜你,才打算三百贯买你的产业,别不知足哈,要是再拖下去,当铺那边可不见得同意。”

    白展仁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有点霸气外露的感觉,也有点以势压人的意思。

    在白展仁看来,陈家已经没落了,讨好张唐卿才是正途,所以,白展仁不介意用上点小手段。

    当铺那边是这么好相与的?凡是开当铺的,都不是好东西,只要白展仁让当铺搞点小动作,陈老二也只能跪。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这样,你的书籍,我留下一百本,其他的你自行卖掉,三百贯。”

    陈老二盘算了会,虽然收不回两千贯,但也就是一百贯左右的差价,本来两千贯就有降价的空间。

    陈老二向张唐卿伸出一只手。

    张唐卿一愣,才想起来,这是契约达成了。

    随即,两个人击掌为誓。

    “张公子,何时交接?”

    “如今衙门已经封印,没法办手续,年后吧。”

    “能不能先付定金?”

    “多少?”

    “两百贯。”

    白展仁白了陈老二一眼,“老陈,三百贯的生意,定金就要两百贯?你也好意思。”

    “一百贯吧,年后衙门开印,一手办手续,一手交钱。”

    陈老二琢磨了会,点了点头,现在不是纠结着一百贯的时候,抓紧去联系买家,把雕版卖出去是正经。

    随即,两个人现场写了文书,请白展仁和朱文英当见证人签字后,又让王石回家取了一百贯交子给了陈老二。

    回去的路上,白展仁问道:“唐卿,为何你不要雕版?可是钱不凑手?”

    “这是一方面,而是我开的书局根本就不需要雕版,哈哈。”

    “不需要雕版?没有雕版,你印什么书?”

    “山人自有妙计。”

    白展仁摇了摇头,表示不能理解。

    除了雕刻砚台以外,所有的工作都停下了。

    张唐卿每日和王可道父子钻进雕刻间就不出来了。

    时间慢慢的来到了年底。

    临近春节,天气已经开始暖和起来,河里的薄冰已经融化,河面上再次出现了船帆的身影。

    腊月二十九,十几艘大船慢慢的靠近了益都县城外的码头。

    船头上,一个胡子拉碴的汉子极目远眺。

    “桂山,快到了,不着急。”

    “怎么不着急啊,一出去就是将近两个月,也不知道我一双儿女如何了。”

    “嗨,怪我,没安排人去你家里送个信,一会下了船,我安排马车送你回去。”

    “谢谢东家。”

    “哎,真羡慕你们父子,我家的臭小子巴不得我天天不着家呢。”

    张桂山尴尬的笑了笑,一路上,他们两个聊得不少,周尔训也说过不少他的嫡长子周礼不着调的事情,周礼比张唐卿还大一岁呢,但学问上可就差远了,气得松林书院的先生跳脚。

    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张桂山。

    十一月时,张桂山进城谋生,没想到运气好到爆,刚进城就发现周记粮店就在找账房先生。

    人家听过张桂山的大名,立刻录用,两个时辰后即刻南下运粮食。

    张桂山忙的连给儿女送信的事都忘了。

    一去将近两个月时间,张桂山的焦急感染了所有人,都想回家过年,所以回程时,大家也加了把劲,比预期早了一天回来。

    船慢慢的靠在了码头上,张桂山周尔训率先跳下了船。骑驴的大宋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