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 历史小说 - 洪武兴明在线阅读 - 第215章 决策北伐

第215章 决策北伐

    吴军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基本扫清南方,获得问鼎天下的契机。

    这一次会议,对于吴国来说,意义可谓十分重大,将直接决定吴国会一跃成为统一华夏的复兴强国,还是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

    因此,吴军可谓精兵猛将云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俞通海、廖永忠等将领,统统汇集到了应天王宫。

    甚至就连刘伯温,李善长等众多文臣谋士,也一并参加。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主,首先介绍了下当前的形势。

    浙东方国珍大半被消灭,余部逃亡海上;福建陈友定开始采取守势,不敢主动骚扰吴军;西蜀明玉珍龟缩在四川,易守难攻;云南此时还比较蛮荒,除了拥有数量庞大的当地土著外,还有少量元朝余孽在苟延残喘。

    而吴军最强大的对手,莫过于北方元朝。

    只是元朝此时也发生内讧,王保保跟关中李思齐等四个军阀打得难分难解。

    总体来说,吴国当前形势有明显改善,只是其中暗含的凶险和挑战也不少。

    朱元璋介绍完形势,便用期许的目光看着左右文臣武将,鼓励大家踊跃发言。

    最先站出来的是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大管家,他站在后勤角度出发,说道:

    “此时已是十月,临近寒冬,若是出兵,只怕天寒地冻,将士受累,粮草也难以为继,不如等明年春暖花开,再兴兵不迟!”

    李善长说得确有道理,却跟朱元璋的想法不同,老朱有些失望,便看向一班武将道:

    “你们意下如何?”

    徐达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道:

    “李相国所虑甚是!只是天寒地冻,对我军有影响,对元军同样有影响,若是两相比较,反是我军更吃苦耐劳。

    而且,王保保主力此时正被拖在关中,我们要不趁机北上,等他收拾完李思齐等人,势必成为心腹大患!”

    徐达目光敏锐,思虑长远,这番话深得朱元璋之心,听得老朱连连点头。

    李善长一看这架势,原来吴王是想打啊,便当即不再反对。

    他不反对,其他文臣自然也不会出声,出兵的决策就这么定下了!

    但关于怎么打,大家却发生严重分歧。

    常遇春一马当先,他的观点总是擒贼先擒王,建议大军应该直捣元朝大都,将元顺帝一举推翻,结束元朝的合法统治。

    这个方案若是能成,效果立竿见影,收获巨大,只是风险同样不小。

    朱元璋事先跟刘伯温研究了很久,他审时度势,当即说道:

    “元朝不同于天下诸侯,即便失去南方,仍然具备强大实力。大都又是元顺帝所在,抵抗必然顽强,若我军孤军深入,久战不下,敌军蜂拥勤王,势必危险!”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应该稳扎稳打,首先北上进攻山东,撤其屏蔽;然后回转河南,断其羽翼;再攻克潼关,占据门槛。

    如此一来,天下形势尽入吴军掌握,再进兵元都,元顺帝就孤立无援,可不战而胜。

    等打下元大都,再擂鼓西进,云中、九原以及关陇也可席卷而下。

    这套方案更稳妥,从元军力量最薄弱的山东下手,可以一边打,一边收服失地,壮大吴国实力,却给元顺帝留下更多时间。

    而且等吴军打下山东,王保保也可能抽出手来决战,同样有利有弊。

    双方观念不同,各有一波支持者,甚至连徐达也倾向于常遇春的方案,一通争论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朱文正在旁听着感慨良多,历史竟是惊人的相似,当初攻伐张士诚时,也是这么一个局面,常遇春主张直掏黄龙,朱元璋主张先两翼再中间。

    双方同样争执不下!

    朱元璋说了半天,似乎也意识到这点,当即将目光投向朱文正,希望这个侄儿能像上次那样,支持自己。

    但这一次,朱文正却没有轻易发言。

    在他看来,张士诚跟元顺帝有根本性的不同。

    张士诚再强,也只是一个地方性质的小诸侯,即便眼睁睁的看着朱元璋剪除了他的两翼,张士诚也毫无办法,只能待在平江等死。

    因为除了平江,他实在无处可去!

    但元顺帝则完全不同,历史上,吴军最后就是按照老朱的方案进攻,结果才刚刚打下山东,就惊动了元顺帝。

    元顺帝终于意识到,此时的吴军,已经不再是一支简单的农民起义军,而是具备开国能力的强悍雄狮。

    元顺帝惊觉吴军有包抄自己的意图后,当即二话不说,扔下大都都不要,直接就跑回了草原上。

    反正在元顺帝看来,自己基本也就是个光棍司令,元军能打得的部队,全在各地军阀手中,干脆就让王保保这些军阀,去跟朱元璋拼个你死我活好了。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元朝本就来自草原,重新跑回去,简直毫无困难。

    但对于即将成立的明朝来说,这造成了一个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那就是元朝皇室一直没有被消灭干净,导致蒙古大军始终阴魂不散。

    后来朱元璋数次组织大军,北伐大漠,这种行为,甚至延续到永乐大帝时期,朱棣也几次带兵亲征,却始终没能扫清元朝余孽。

    此后蒙古部落一直困扰大明近两百年,甚至陆续蚕食朱元璋开国时,打下的众多领土,成为明朝极大的隐患。

    朱文正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明知老朱的方案更稳妥,却没有表态支持。

    但他也没有贸然支持常遇春,因为常遇春的方案风险很大,吴军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一路势如破竹,不能出现半点意外,不然就是吉凶难料。

    而老朱在开会前,就曾告诉过自己,这次北伐的统帅,将是徐达和常遇春。

    至于朱文正,将留在应天坐镇。

    这是因为朱元璋很快就要登基,到时又要祭天祭祖,朱文正作为极具份量的皇室宗亲,必须留下参加。

    另一面,新成立的虎威军也要由他亲手训练。

    老朱将他留在应天,也是作为一招关键的后手,万一徐达出师不利,又或者陈友定等人出现异变,朱文正就要立即带兵前往支援。

    可如果朱文正不参加北伐,让徐达和常遇春领兵直奔大都,他没有把握最终会打成什么样?

    要知道,徐达虽然能打,元军也不是好惹的,历史上徐达北伐,可是切切实实经历过失败!

    朱文正思来想去,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还是支持老朱的想法,就按照历史上的稳扎稳打,至少不会出大乱!

    实在不行放跑了元顺帝,日后再想办法去草原抓就是!

    自己还是坐镇应天的好,因为朱文正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似乎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常青椒的洪武兴明